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8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96篇
工人农民   48篇
世界政治   1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3篇
法律   1198篇
中国共产党   383篇
中国政治   779篇
政治理论   188篇
综合类   937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133篇
  2012年   164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336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09篇
  2007年   410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58篇
  2004年   132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37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的生命在于它的实现,法律权威的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首要命题,就是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是否和谐的问题。当前我国政治权威与法律权威和谐问题研究的方向应该在于:分析现实中二者的不和谐因素,排除这些不一致的因素,由不和谐走向和谐。本文通过对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党的政策的权威与法律权威的比较分析,认为党的权威与法律权威不能用谁大谁小一言概之,作为法治权威的构成要素,二者既要结构合理,又要功能互惠;一方面要明确政策对立法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在法律的实施中,政策的指导作用有一定的法律限度。  相似文献   
72.
作为研究规则间选择与规则下选择的经济学,宪政经济学源于新政治经济学的复兴以及对福利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的反思.宪政经济学的实现手段从元规则模型到方法体系的建构.为治理政府失灵和政府悖论架起了一条"元规则"的再造之路.尽管在当前的政府治理实践中人们对完政经济学存在争议,但它创新了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经济学的研究主题,为各国解决政府问题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73.
资本市场运作的基础是信息 ,特别是规范披露的信息 ,本文拟从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角度阐述资本市场与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 ,剖析资本市场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自然条件差、文化素质低、投入不足和体制不健全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农业科技推广面临的难题,要立足实际,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建设,把示范推广与行政措施相结合。  相似文献   
75.
区域创新:区域经济发展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 ,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 ,与此同时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特征 ,培育和完善具有当地特色的区域创新环境已成为增强区域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76.
主要介绍了美国社区警务的概念、历史沿革、目的、具体目标、组成部分、改进方案以及影响警察与社区关系的障碍。  相似文献   
77.
伍庆玲 《思想战线》2000,26(1):122-126
20世纪早期,埃及伊斯兰改革主义和民族主义推动了女权运动的兴起,伊斯兰传统文化制约着女权主义的内涵,第一代女权主义者的才智和奋斗精神,推动着埃及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78.
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要建设法治政府,需要规范行政立法听证行为,我国《立法法》虽然对行政立法听证制度有明文规定,但条文过于简单,不具有操作性。因此,我国行政立法听证的范围、听证的物质保障、听证的主持人制度、参与人制度、笔录效力制度、运行程序制度都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79.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property rights of lan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by examining the evolution of legal frameworks governing land institutions and that of the rights embodied, it trace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land tenure changes during the pre-reform era (pre-1978) and post-reform era (post-1978). Analysis shows that after thirty years of opening up and orientation towards a market economy, there is still a wide divergence of righ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land tenure. Quasi-leasehold system of urban land tenure, accompanied by relatively well-established titling and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as well as an open market for transac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ontrast, although the rural land contracting system has endowed farmers with thirty years of agricultural land usufruct rights and attempts to strengthen farmers’ tenure security have been made progressively over the years, farmers are yet not enjoying the full bundles of land rights. Imminent reforms in rural land tenure includes, but not restricted to, the following crucial areas: Farmers’ right to mortgage their land, a well-functioning land market, well-defined and just causes for land requisition written in law, a clear delineation of the different roles and rights of the collective and individual farmers.  相似文献   
80.
青年对农村干部这一职业群体社会认同程度在入职前后出现的由高到低转变,导致了其从选择进入农村干部群体到主动从乡镇村岗位中流出,在其中,自我认同、社会及组织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重构自我认同和追逐自尊的过程中,择业青年选择进入农村干部队伍。但由于现代性社会风险的压力,青年在基于追求安全感的自我认同建构中呈现出高度的危机意识和带有焦虑色彩的上进意识,并在职业的稳定性中表现出来。同时,在社会比较、体制内的政策冲突和组织隐性规则下,农村青年干部遭受了群体外部积极性构建失败和群体内部合法性的持续瓦解。在目前,构建农村干部群体的社会意义系统应成为维持农村青年干部稳定性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