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21篇
各国政治   13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95篇
法律   198篇
中国共产党   46篇
中国政治   197篇
政治理论   40篇
综合类   22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成立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2.
经济责任审计对领导干部升迁和奖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试图从反腐败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在建设廉洁、高效党政干部队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3.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自俾斯麦政府创立以来,经过100多年的实践,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一,这与它悠久的历史背景以及包罗万象的社会保障网络是分不开的。研究其现状和发展方向对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4.
从古代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过程中,欧洲社会产生了城市法。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有经济、社会、政治、宗教和法律等多种原因,而城市法及其观念则是最内在的因素。城市法产生在于城市的管理制度,即商人自由和司法独立以及城市的特许地位,这是城市法发展的特别道路。城市法具有契约性、世俗性和宪法性三大基本内在精神,其基本制度、理论和思想对近代西方法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
在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马克思的形象和学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批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从马克思那里汲取精神资源,写下了堪称社会先声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新时期作家从马克思的文风、思想中汲取灵感与智慧的例子,足以证明马克思的文风、学说与人格,仍然是新时期人文建构的重要资源,这对囿于精神泥淖的今日作家们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6.
"青少年不尊师"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高校教师的素质、教学观、学生观、职业观,社会发展、社会风气、学校管理、学校德育、政策导向、学校服务以及学生的道德修养、教育观、教师观等方面对一些青少年不尊师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97.
从战略的高度审视教育,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邓小平、江泽民的共同特征,他们都从宏观战略的高度对教育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都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8.
英语第三人称复数代词的指代归属常令中国读者倍感困惑。本文从涉及这一困惑的照应关系和语言环境两个方面,对此归属的取向给以合乎思维规律的判断与分析。  相似文献   
99.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其工作质量和效果是检验和反馈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亦暴露出不少问题。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现状以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以期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提供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0.
在特定的近代中西交往时期里,参与交往的主体的“法律”概念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是“策略”性、“目的”性的,而非“一般语言化”的。在这一特定时期里,交往中的“法律”概念的涵义表达是具体语境化的、而非“中西对立”化的。在区分“法律”概念的“感性使用”和“探讨使用”的条件下,这一时期的“法律”概念使用,从某种角度暗示着从近代演化而来的现代及当代法律话语实践本身的相对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和近现代政治经济相互纠缠的过程中,甚至在融入近现代政治经济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法律实践反而在一些基本方面依然可以是“独立”的。于是,发现一个认识历史的“法律行动者”的视角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