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篇
综合类   8篇
  2019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近年来,民营经济的力量逐步壮大,已经日益成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民营经济可以大有作为,成为开发西部、振兴西部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2.
地理二元经济结构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明显表征,也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必须认真对待和科学解决的问题。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失衡,不仅严重阻碍了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和谐发展,还易于引发甚至加剧各种矛盾,而且这也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相违背。可以说,地理二元经济结构问题能否解决,直接关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扎实稳健发展的实体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根本保障和牢固基石。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遭受较大冲击,加之历史积累性因素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巨大困境。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实体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贯穿始终的主线,它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然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普遍弱质和城乡二元结构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加之传统跨越式转移模式的局限性,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的难度越来越大。鉴于此,重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就成为必然选择。在当前情况下,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梯度转移更具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它更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步骤、持续渐进、科学合理地转移。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战略方针.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否定.深入剖析非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种种根源,有助于我们彻底摒弃非科学发展观,从而有助于我们牢固树立和真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本文从思想理论、制度体制和生产力三个方面对非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根源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充分发挥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丁兆庆 《理论学刊》2006,46(6):40-42
消费率偏低严重抑制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的发挥。造成消费率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积累率过高、经济增长片面依靠投资拉动、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进入新时期后,特别是在“十一五”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必须千方百计扭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影响民营资本西进的主要因素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呈逐步拉大态势。东西部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差距 ,主要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深入分析阻碍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对于推进西部大开发 ,增强西部经济活力 ,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举措,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正如江泽民同  相似文献   
20.
经济增长投资依存度与消费需求原动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兆庆 《岭南学刊》2007,46(3):89-92,117
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近年来,由于消费需求拉动不足,我国经济增长的投资依存度越来越高,使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越来越陷入生产过剩与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之中。消费率偏低严重抑制了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作用的发挥。要扭转经济增长越来越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被动局面,就应该充分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