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6篇
中国政治   15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统一战线工作要通过协调各种关系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可以成为统一战线的重要形式.当前,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22.
何云峰  杨丽尖 《法制与社会》2013,(11):213-214,218
本文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农村女性为探究视角,分析当地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受损的原因,结合当地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旨在为当地政府提供一些较为可行有效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国家和社会力量来保护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23.
我的老家在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张公乡。1932年12月的一天,当时10岁的我和几个小伙伴正在山上放牛,忽然从远方传来了噼噼啪啪的枪声,不一会,我们就看见三五成群的国民党兵争先恐后地从山的那边跑了过来,边跑还边喊:“快跑啊!红军来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队队戴着红五星八角帽的红军满脸是汗气喘吁吁地追了过来。这是我家乡的人第一次见到红军。  相似文献   
24.
水,生命之源.然而,今年早春,中国南方刚摆脱重大干旱,旋又遭受大洪水肆虐.中国作为一个亚细亚生产方式下绵延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其东方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即政权的治乱兴衰与水休戚与共.当下,面对无情的水患,面对水短缺、水浪费、水污染、水昂贵等一系列在某种程度上愈演愈烈的水问题,作为发展中大国的我们,当如何在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克服工具理性,更好地处理社会与水的和谐共生关系呢?为此,本刊与上海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水·社会·和谐"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各大高校、社科机构,以及水务、气象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围绕此次中国南方重大水患与社会治理、农田水利建设与水电站开发、水伦理与历代王朝的兴衰起落、水教育与水资源的公平配置及可持续性利用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本刊特选登其中精彩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5.
从价值观层面分析,现有的社团监管价值观基本上都是二元对立的:监管和被监管。二元分离的价值范式会给国家治理现代化带来诸多不利因素,既对现代公民的公共性培育十分不利,又无法建立真正的社会信任。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出路是从二元对立的价值范式走向一元的价值共识。只有从价值目标定位的层面上双方达成一致,才会改变二元对立的价值范式。超越秩序本身以及隐藏在社团现象背后的价值目标实际上是具有一致性的。双方在本质上并不彼此矛盾和冲突,彼此不应该对立起来。追求人民福祉是双方的共同初心。超越个人奋斗的幸福需要纯粹公共性建构的幸福和仁爱公共性建构的幸福。两种公共性联合起来一致地最大限度地放大劳动幸福程度,才能使每个人的劳动幸福权得到最大化保障和实现。社团及其监管部门只有以放大劳动幸福程度为价值目标定位,才能彼此达成真诚的合作共识。只有在公共性建构的基础上,以劳动幸福权最大化保障为价值目标定位,才能消除社团监管中的二元对立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26.
27.
作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的主流思想——“生态中心主义”,其合历史逻辑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怀特的“田园主义”与林奈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源头上的理论争雄,发展为梭罗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则因其不能脱离宗教束缚而难以成为“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而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的学说完全植基于科学实验并脱离了宗教意境,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生态中心主义”赋有本源性的优点与缺失,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8.
自由包括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和历史唯物主义意义上的自由。当我们考察认识论意义上的自由时,自由选择表现为认识的选择性和实践的选择性。前者是指主体在认识中对客体的属性或关系的选择,...  相似文献   
29.
30.
开创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解读邓小平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邓小平理论的地位迄今尚未被充分认识.邓小平理论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观.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从结构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向功能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根本转变,从理想主义的社会主义观向现实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