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7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1篇
中国共产党   294篇
中国政治   29篇
政治理论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之一马克思的名字与他的学说虽然在19世纪末即在我国的报刊上涉及,但它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并在社会上造成声势,是从五四时期开始的,李汉俊正是在这个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大拐点时脱颖而出。李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4岁东渡日本求学。甲午战争后,社会主义思潮在日本的传播进入高潮。1898年10月,日本成立了“社会主义研究会”。李汉俊与日本著名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者河上肇有师生之谊,受其影响转而倾向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72.
73.
2009年7月5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的严重暴力犯罪事件,引起了人们对"疆独"势力的高度关注.今天,"疆独"组织已经成为寄生在新疆社会中的一颗毒瘤. "双泛"思潮在新疆的泛滥  相似文献   
74.
何立波 《传承》2009,(21):7-9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了推动工农业生产、对外贸易和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举办了一系列展览会。这些展览会的举行,成为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缩影,为改革  相似文献   
75.
何立波 《检察风云》2022,(16):82-84
<正>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杨匏安曾与李大钊齐名,素有“北李南杨”之说。杨匏安在广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是俄国十月革命后华南地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匏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2001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开天辟地》一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的九位革命先行者,其中杨匏安排在李大钊、陈独秀之后,位列第三,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76.
湖北黄岗白羊山下的林家大湾和染铺湾两个村,有一个有名的林氏家族,出了三个在中国现代史上不同寻常的人物,即林氏三兄弟———林育英(党内又名张浩)、林育南和林彪(家名林育容)。这三人为堂兄弟,都在党内担任过要职。林育英曾任中共满州省委书记、中共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代表、红军援西军政委、八路军129师首任政委(后因病由邓小平接任),1942年3月在延安去世。毛泽东亲自为林育英执绋抬棺。林育南是卓越的工运领袖,与恽代英齐名,二人共同组织的共存社,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带有共产主义性质的进步团体之一。林…  相似文献   
77.
何立波 《侨园》2004,(5):31-33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的行列里,有一位传奇的外籍将军,他就是1955年被授衔的陆军少将洪水。洪水不但是建国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唯一的一位外籍将军,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位“两国将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和越南人民军的少将。  相似文献   
78.
潘汉年是中国现代历史上一位具有非凡经历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  相似文献   
79.
提起20世纪大革命时期中国的北伐战争,有一位外国人是不能忘记的,他就是来自苏联的国民革命军军事总顾问加伦。身为苏军著名元帅的加伦,原来只是一家布店的学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重伤曾两次被作为死人送进野战医院的停尸间,在苏联国内是一位传奇式的英雄人物。1921年6月,他被派遣到苏联远东担任远东军总司令,1922年,加伦出任彼得格勒第一集团军司令。1935年11月,苏军实行军衔制,加伦被授予最高军衔———苏联元帅。红军最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首批有五人被授予元帅军衔,他是其中之一。1924年10月,苏联政府派加伦来到中国,接替以身殉职的…  相似文献   
80.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会议上,多次讨论文物保护问题,从建立机构、培养干部到制定方针政策,对文博事业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周恩来到文物大省陕西视察文物时,说:“我到哪个地方,都爱看这些东西,因为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这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