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中国改革前瞻与当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矛盾 当代资本主义运行形成两种矛盾:一是市场竞争加大开发力度,占有资源总量增加引出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12.
劳动现象可从劳动方式、劳动时态、劳动样态予以认识;本文从劳动时态切入,指谓全劳动为死劳动、活劳动和拟劳动之总和。计划经济体现死劳动对活劳动的支配作用;市场经济则是活劳动主导死劳动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拟劳动开发,体现"活劳动——死劳动——拟劳动"的整合。  相似文献   
13.
14.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其中,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基石.由此形成的指导思想的三次演进,集中展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市场经济选择—坚持—改造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5.
政治稳定是对一个国家政治运行状态的判断,动态的意义上它标志着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静态的意义上,它表示政治运行中国家与社会在有序互动基础上所达成的均衡状态.国家与社会构成解读社会政治稳定内在逻辑的两个基本向度.改革以来,政治运行的稳定性因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生长而产生了质的飞跃.这种飞跃表现在,国家与社会在互动中日益形成一种互促性均衡结构.这种互促性均衡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其一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有序互动,即经过组织整合的成熟的社会权利意志向国家权力系统进行输送时,完全可以通过一个建构完善的制度通道而实现输送的稳定、高效、便捷;其二是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动态均衡,即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可以通过一系列成熟的制度安排形成一种平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上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它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所呈现的空间、时间、主体的规定,体现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相互融通关系,表现为其内在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晚近成果,后者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复兴。这两大使命90多年来经历了从形成到统一的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对其认识也走过了从自在到自为的过程:首先,历史机缘使两大使命相互结合;其次,客观事实要求两大使命渐进完成;最后,时代趋势展示两大使命统一前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两大使命的现代实践载体。  相似文献   
18.
正日前,谷城县盛康镇通往县城的南河上横跨着一座崭新的大桥,雄伟壮观,当地居民高兴地说:"今后再也不为走危桥而提心吊胆了,多亏了李代表的好建议,也得益于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活动。"盛康镇位于南河岸边,原有一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双曲拱桥,供3万多名居民通行。由于使用时间较长,多部位出现严重裂痕,被列为危桥不能使用。县人大代表李大涛看在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执政权力的基本功能和发展方向。党所领导的中国改革标志着社会主义事业从原创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从宏观上看,这一转变需要经历若干代人的持续努力:在改革的前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呈现出强化趋势;在改革的中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呈现出净化运行趋势;在改革的后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力呈现出职能转化的运行趋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历史进程是一场宏大的历史运动,是一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工程,只有在全球化话语中,在宏阔的世界体系中,我们才可以解读中国的社会主义历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中国特色为什么是这种颜色而不是那种颜色。思之深而行之远。如何获得对中国社会主义历史演进的新的解读,获得一种新的视角,就成为当下解读中国社会主义最为核心的问题。徐艳玲、龚培河的新著《从"被动全球化"到"主动全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