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36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41.
期待     
冯骥才 《法制博览》2008,(22):35-35
假如我们不开汽车而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去上班,那也许我们会发现街道两旁其实很美,交通也一点都不拥堵。  相似文献   
42.
近些天,常有古董贩子找我,言其手中有宝,叫我“开眼”。问其何物,来目何处,都说是天津老城。我听了怦然心动!自从前年我组织那次“旧城文化采风”,此后于那里的砖石草木,心皆系之。然而,近闻老城的改造突然“增加力度”,先要将几条大道贯穿其间,余下的便是房产开发商们施展才(财也)干。这样,大片大片的古屋老宅,不论其历史人文的价值如何,一概全在横扫之列。据说古董贩子们纷纷闻风而至。古董贩子胜于开发商者,便是知道这些破砖烂瓦也是生财之物。于是,积淀了近六百年的老城被掀个底儿朝天,翻箱倒柜,任凭  相似文献   
43.
冰心百岁     
刚刚李小林来电话,说一句:“冰心姑姑去世了!”就呜呜哭个不停。我竟不知该劝些什么。一是我的心全乱了;二是我深知冰心和巴金两家山高水长般的情谊,用什么话劝也没用。我说:“我不劝你了,小林,你就哭吧!”我拿着话筒,一直静静地听她的哭声,也不感到尴尬。哭声里似有许许多多语言,也把我此刻的情感宣泄了出来。  相似文献   
44.
文化眼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相似文献   
45.
《激流中》     
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定价:35.00元本书是作者的自传,记述了激流奔涌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向读者展示了作者人生一个跳跃式转换的季节——由寒冬快速转入火热的炎夏。作者认为八十年代不仅是中国当代史一个急转弯,也是空前又独特的文学时代。那是一个非常的时代,也是一个反常的时代;是一个百感交集的时代,也是一个心怀渴望的时代;是一个涌向物质化的时  相似文献   
46.
冯骥才 《学习导报》2011,(10):57-57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假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相似文献   
47.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  相似文献   
48.
近期,2014年新疆文明办主任会议在乌鲁木齐市召开。会上总结交流了2013年新疆各地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典型经验,并对2014年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侯汉敏出席会议并提出明确要求。她指出,要突出传播社会正能量、树立新疆新形象,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突出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大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突出道德内涵、利民惠民,不断改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要突出队伍建设、服务基层,着力提升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9.
正一个气势豪迈的词正在流行起来——打造文化。常常从媒体上得知,某某地方要打造某某文化了。这文化并非子虚乌有,多指当地有特色的文化。这自然叫人奇怪:已经有了的文化还需要打造吗?前不久,听说西部某地居然要打造"大唐文化",口气大得真是没边儿。"大唐文化"早在一千年前就辉煌于世了,用得着你来打造吗?  相似文献   
50.
从中国的城市史上看,当代城市建设的规模是空前的。由首都到各地省城,乃至一个个边陲内地的县城,都在展开一场翻天覆地的新的“造城”运动。有些城市的更新是地毯式的,甚至是重建。这在世界上也称得上“绝无仅有”了。于是一个个新的城市形象已经显现出来:它靓丽,清新,富于活力;同时,问题也暴露出来:缺乏个性,直白浅露,千城一面。为什么?我想,这由于当代城市的构建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开发商、技术型知识分子,很少有人文知识分子的参与。究其原因,还是我们对城市的偏见造成的。长期以来,只看重城市的使用功能,只看它物质性的一面。比如城市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