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岳从欣  刘仓 《党史博览》2011,(12):10-14
陈云是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他从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与他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倡导和践行学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最近翻览旧报,看到这样一则佳话:最高人民检察院一位副检察长,为政清廉,生活俭朴,当时彩电、冰箱已入寻常百姓家,可他家还未用上。上海著名画家方仲华闻之深为动情,特作一幅《清白流芳图》,并题诗一首:“心洁  相似文献   
13.
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到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与吸收、从主张中西文化的融合创新到选择马克思主义这一否定的过程,说明了李大钊坚持文化选择的开放性的重要意义,并且从中勾勒出他对未来中国文化设计的框架原则。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革命不但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还包括文化革命。社会性质的变革必然导致文化性质的变革。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目标必然要求建立社会主义文化。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转变提供了基本的政治依托。新民主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逻辑是前者向后者转变的动因。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文化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刘仓 《人民论坛》2022,(21):58-6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性学习的历史。党在学习内容、目标、意义、方法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目标任务提升学习的战略地位,根据时代要求建构履职尽责必备的知识体系,推进学习教育制度从集中性学习向常态化学习转变,创新终身学习的方式方法等,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学习观的新内涵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之间逐渐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在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思考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同时,也在思考为什么要建设领导班予、建设什么样的领导班子、怎样建设领导班子问题。领导班子建设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应该按照“四化”标准和德才兼备的原则选拔和配备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核心是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根本是保持领导班子的先进性,基础是建设学习型班子,关键是建立结构合理的干部队伍,保障是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19.
邓小平科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他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发展的结果。江泽民依据邓小平的科技思想.系统阐述了科技动力论的主要内容.并应用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科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有句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话说得好“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的本意是用来赞扬那些顺应时代潮流,把握住良好机遇从而获得巨大成功的人,所以一向被古今商贾政客奉为安身立命、成就辉煌业绩的至理名言。综观古往今来受人景仰、让人敬佩的成功人士,无疑都是“识时务”的典范。他们目标明确,眼光独到,高瞻远瞩,蓄势待发,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成就了辉煌的事业,实现了自己完美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成功人士的秘密法宝———“识时务”也不过只是他们成功的必胜条件之一,并不具有惟一性和绝对性。他们想要成功还必须“务实”,即应具有忠于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