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中国共产党   22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刘仓 《党史文苑》2006,2(4):35-37
中国共产党具有学习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成果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同时,也留下了关于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32.
刘仓 《当代广西》2004,(17):44-44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都要同领导打交道。虽然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与部属之间是同志关系,然而在工作上,却仍然有着上下级之分。可以说,学会正确与领导相处,直接关系到工作的顺利开展和个人的成长进步。依笔者浅见,学会与领导相处,应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要谨言慎行严律己。在领导身边工作,首要的是  相似文献   
33.
陈云作为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毕生力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卓越领导人.他对中国共产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的实践和理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34.
从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到1966年3月中共拒绝出席苏共二十三大,中国和苏联之间逐渐展开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史称“十年论战”。其中从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  相似文献   
35.
如何评价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是涉及如何看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问题。苏共领导人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的错误,中共领导人科学评价斯大林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产生了不同的历史结果。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如何评价党的领袖人物,是关系着社会主义国家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36.
刘仓 《党史博览》2009,(3):10-14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胡适思想批判运动是历史合力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与胡适之间的政治对立关系逐步演进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那么,如何经营好自己的人生?有的人喜欢把人生目标定得过高过大,因为不切实际,非但实现不了,反而带来不少副作用。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38.
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重要法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之际,深刻认识科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的时代价值,更好地继承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9.
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评价和政治定论。但是,在这个涉及中国根本发展道路的问题上,仍然有许多错误的言论。重温邓小平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论断,有助于回答各种错误观点的挑战。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对维护党、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伟大形象具有重大意义。邓小平关于评价毛泽东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世界各国评价其领袖人物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40.
刘仓 《邓小平研究》2016,(2):103-112
《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以全会的形式就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作出的第一个决议,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史上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根本性质、现实意义等论述,为决议的制定和形成奠定了基础:《决议》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谋划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回应各种思潮挑战和谋划文化发展道路的客观结果。邓小平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基本内容的论述,为《决议》的框架结构提供了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道德风尚,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为贯彻落实《精神文明建设决议》指明了方向:强调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的相关论述与《精神文明建设决议》使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进入新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