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1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论精神文明的审美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这标志着我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及为精神文明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 ,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看到 ,科学理性的极权在为人们创造繁荣的物质资料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自由本性受到物的局限。为摆脱“人为物欲”的状况 ,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有必要相应地提升其内在的层次 ,那就是审美层次。  相似文献   
12.
改革与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转换刘卓红,黄小东当代中国正处在由经济体制的改革所引发的全面深刻的革命性巨变之中。经济体制的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冲击了有严重弊端的政治体制,而且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线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它的正常运作需要得到精神文化的支持,需要通过诚信道德来维系。培育以诚信为主的道德体系既是广东省精神文化建设的重点,也是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思想基础。在诚信培育中,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和政府的诚信培育是首要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化一体多元是对和而不同的价值建构。“一体”是对“人类一体”认识上的统一 ,“多元”则是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一体多元的特点是纵向连续性、横向包容性、内在统一性。这种一体多元的价值建构 ,体现着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切 ,然而也没有忽视或试图隐瞒那些世界上各民族彼此相异的在种族、地域、历史、语言、习俗、利益等方面的多样性 ,而是坚持通过有效磋商来取得共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了唯物史观在当代的发展,造就了包含着丰富中国元素、具有丰富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的中国理论.改革开放不仅表达了唯物史观关注入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核心价值维度,同时也实践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6.
资本虽然带来了社会异化问题,但它在一定历史阶段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社会主义国家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具有利用资本正面作用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中国共产党在借助资本力量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限制着资本逐利本性的肆意膨胀。坚持人民至上,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能够超越资本逻辑的根本原因,也是新时代顺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胜法宝,彰显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深化改革的目标,这是继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的重要理论成果,一字之差体现了我党对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发展与深化。这一成果从更宽广的人学视角考量了人的发展的物质性需求、社会性需求和心理性需求,尝试从社会发展方式、社会交往方式以及个体生存方式的转换阐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化价值目标的实现方式,提出了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化价值目标的思路,最终得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公民幸福体验的提升作为社会建设的落脚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论新时期弱势群体与社会公正及其建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大”郑重宣布: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它深刻地表明中国社会已经超越了单纯经济的追求效率阶段,进入了追求社会公正的高度整合期。党的“十六大”正是体现了对这一历史必然性的高度自觉:“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发展与社会可承受能力成为理解社会稳定不可忽略的两大因素。 二十多年的实践使人们对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从文化哲学的视域审视马克思哲学与先秦儒家思想,二者在理论进路、理论阈限和理论目的上的趋同使得对两者进行融通性建构成为可能。而两者在人与实践两个概念上的双重互补关系是这种融通性建构的基本要点。同时,对人与实践两个概念内涵的重新诠释,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种建构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帮助中华民族重塑其民族主体价值体系,并以此为文化力量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相抗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