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汇Accountability,是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概念。信用和信任在公信力这一关系体中表现为相辅相成的逻辑关系:信用是客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且这种属性是在与主体的交往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信任犹如一个控制行为发生的阀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会迫切需要通过政治社会化,以解决农村社会管理"谁来管"、"管什么"、"为什么要管"和"怎样管"四个问题,使社会管理各方均回归到主流政治文化的话语体系内,再经由理念、体制和方式创新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形成农民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公信力:影响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的前制性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公信力是主体(公众)对于客体信用的期望、客体赢得主体信任的主客体之间互相作用的关系概念。来自政府、司法、媒体等公共机构的公信力对政治社会化起着前制性的影响,其影响通过信用度和信任度显现。只有提高公共机构对农民的信用度和农民对公共机构的信任度,才能促使农民政治社会化效果呈现良性态势。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共建共享与共治明确为同一过程,提出构建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使社会治理回归本质。现实情况下,党和政府的角色定位、人民性原则的遵循、公共精神的培养和社会组织的成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养成都内在地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构建要素的应然内涵。  相似文献   
15.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走向及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和平 《长白学刊》2009,(4):144-146
转型期农村政治文化表现为地域-顺从型文化、依附-参与型文化和地域-参与型这三种不同的“混合型”状况。现代化所导致的社会动员过程已然使农民的主体利益意识被唤起,世俗化使农村公民文化显露端倪的同时。也需要政治社会化的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6.
舆论引导是党和政府一项基础的经常性工作.转型期舆论引导必须具备相当的公信力、精准力、表现力、接受力和契合力,才能确保社会健康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舆论引导工作在舆情把握、舆论关注、舆论利用等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人学中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发展和人的实践等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何以可能"、"何以必须"和"何以实现"提供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和合实践性基础.基于这三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进行探讨,其有效性才能得以实现,价值性才能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责任感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由于受到社会转型期内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淡化的倾向却日益凸显。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其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而且是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同时也是共筑"中国梦"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19.
政治信任无疑是政治社会化的目标内容之一.但是,政治社会化得以有效运转还有赖于政治信任的"在场".政治信任不仅是政治社会化实效性的逻辑起点,而且还是实效性生成的嵌入要素,二者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求解农民政治社会化的实效性,必然正视农民政治信任问题,政治信任是农民政治社会化实效性的必然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