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3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理论运动,这个理论运动含有六个结构要素,即:主体、目标动力、客体、介体、手段、结果效用。以上六个要素的互动,展开了"化"的过程。其中主体、客体、目标动力、介体四个要素是既定的,是不能改变的,而只有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相对自由的,是主体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是主观条件和主观努力能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效用施加影响的真正舞台,因此所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主要就是主体选择和运用手段的经验得失。主体所采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手段主要有三条。  相似文献   
22.
执政能力可以分为制度性的能力与个人性的能力两种。四中全会决议所列五种执政能力,是按权力作用的客体、对象与范围来划分的,是指某种具体的专业的执政能力,而党作为执政主体自身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也可以用抽象程度更高、因而涵盖性更广的概念来划分。即可分为制度性的体制功能性的能力与个人性的素质能力两种。前一种是组织机构的机制和专业化水平、各种政治规章制度的合理性和效率性、各种政治运行机制的制度化水平等等制度性的功能的能力,后一种是党的各级领导人员及普通党员的个人素质的能力。执政方式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其中制度性的能力与执政方式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拷问,包含三个可能性前提: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是何,即中国化所指是什么?实质问的是被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与本真的马克思主义二者的差异属于什么性质?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何可能,即中国化为什么可以成立?实质问的是马克思主义可能移植中国吗?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何可能,即中国化应当怎么化才是有效的?实质问的是中国人如何解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本文就这三个基本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哲学追问,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4.
建国之初毛泽东就警惕官僚主义。毛泽东反思斯大林事件的结论是:官僚主义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思想意识的问题;后来又将官僚阶层问题上升为体制问题,但是他的解决方案不是经济体制改革,而是“政治革命”。  相似文献   
25.
恩格斯高度强调方法的意义,甚至把方法强调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所谓方法论就是研究一般性方法和特殊性方法的理论;所谓方法论体系,指诸研究方法之间的关系秩序,也即将所有方法作性质功能的分类、归属、分层、揭示其功能与局限,依据各方法的这些不同所规范出来的一个有高低层次、相互联系的功能结构。方法论体系包含如下五大类方法群:哲学思辨方法、实证方法、规范方法、一般通用方法、特殊理论方法。主体根据研究目的,对各种方法进行选择使用和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26.
他留下一个国家一座丰碑,有百万字的煌煌巨著。他还有诗,不过写得很少,发表更少。他波澜壮阔的一生,有那么多雄才大略有那么多大喜大悲,借诗来言情言志本在情理之中,但他却惜墨如金。他的诗存世仅五十余首,却连大诗人郭沫若也为之倾倒,说:我是有点目空一切的,但读了毛诗却使我五体投地。理论家胡乔木在诗人去世十年后,意味深长地预言:他的诗词将比他的文章更能  相似文献   
27.
关于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理论界、传媒界、旅游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对红色文化遗产的数量、类型、特色、价值、分布以及保护与开发现状,进行多方面调查研究。这些调查研究所提出保护红色文化遗产的一系列方法、规范与对策,都属于应用研究。作者在此试图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观照这些应用性研究所服务的主体,发现红色文化遗产的应用主体不是一个同一的单数,而是一个多元结构的主体群,不同主体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目的,从而施行不同的应用对策和行为。  相似文献   
28.
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苏联模式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三是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体是中华民族,而民族文化也是一个隐性而强大的主体,型塑、影响所有的亚民族的主体。在中华民族大主体之下包含有各种不同态度的亚主体,因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不同需要的主体,其中主要有信仰需要层面的,意识形态需要层面的,科学应用需要层面的。与此同时,在其态度上有积极的、受动的、主导的、追随的,在其运用上又有实事求是的、教条的、经验的、实用主义的、修正主义的等等。  相似文献   
3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出现的"理论形态"说,视野宏大,便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作总体把握。根据不同的时代场域、历史"前见"、实践经验和现实需要,对同一思想体系进行不同理解、作出不同解释,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形态"。"诠释形态"是从"理论形态"概念派生的概念,以弥补其解释力的不足。二者区别在于,"理论形态"属于"建构式解释",而"诠释形态"属于"注经式解释",所以后者没有成为"理论形态",而只是"诠释形态"。"诠释形态"可以有一定建构,但只是个别创见,没有自成体系。"诠释形态"可以界定为不稳定、不成体系、又互相关联的"一套解释话语",是前"理论形态"的东西但还没成形为"理论形态"。而"诠释形态"的"一套解释话语",又与一般的理论解释、理论诠释、理论阐述、理论阐释的"零散解释话语"不同,后者可以是一次性的,可以是每次有不同的说法甚至矛盾的说法,而"诠释形态"已经形成比较固定的解释话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理论形态"和不同"诠释形态"的演变,可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术史作更细密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