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25篇
政治理论   5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维权行动中的网络舆论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微博成为最新的舆论载体,政府网络发言人进入网络社区,网民参政议政的渠道在持续拓宽,基于网络平台的网络舆论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网络舆论具有迥异于传统媒体的特殊优势,弱势群体十分倾向于使用这种方式维权,但随着网络推手对这种方式认识程度的加深。以及对网络非理性特征的把握,民意出现了被工具化运用的迹象,网络舆论也因而出现了变质的倾向,并且网络舆论还存在威胁司法独立的风险。本文认为网络舆论要发挥“第四权力”(指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舆论监督权)的作用,首先需要遏制网络推手,净化网络舆论的运作空间,然后厘清网络舆论和司法独立的关系,疏通行政维权方式,使之成为主体性维权方式,同时引导网络舆论,使网络成为传统行政维权方式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2.
乡村精英通过对政策的选择性解释与灵活的示范策略,在反复的实践行动中,使社会群体间偶然的示范—回应行为模式化为乡村的潜规则。与学界提出的制度变通和通变机制不同,这些潜规则的形成和维续过程嵌入村庄内生的秩序之中,是乡村非正式制度的衍生物,只对特定的群体起规范作用,有着明显的组织和群体边界,也不可能转化为正式制度。  相似文献   
23.
白领相亲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其“弱关系”的运用实践挑战了中国社会网络研究普遍认同的“强关系”理论假设,反映出当前青年择偶条件与机制的深刻变迁。在描述与分析白领相亲的择偶条件目标定位精准化、择偶对象多元化、择偶空间加大等现代社会基础后,提出白领相亲中“强关系”无效,转而运用“弱关系”的实质,从而提出白领相亲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4.
城市阶层隔离与社区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社会阶层间所产生的自愿与非自愿性隔离,已形成了普遍性的住房贫富分区现象,并正在通过社会上层的自愿性隔离和社会下层的非自愿性隔离加速向极端化的阶层化社区演进。社区性格作为社区特定空间中聚居着的大多数人所显示出来的一种共同的、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倾向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其形成与社区成员的相似性具有很大的关系。社区间阶层的空间隔离使社区内主体阶层的群体性格很容易形成鲜明的社区性格,这种社区性格不仅会使社区中边缘阶层成员失去社区认同与归属感,甚至会将这些边缘成员的性格定义为越轨行为;而社区间迥异的社区性格,会使异阶层成员因感受到巨大的文化震荡而阻断阶层空间隔离的逆转趋势。阶层空间隔离体现了社会阶层间的极端封闭性,只有加强贫富分区后的社区文化建设,阻止社区主体阶层群体性格上升为社区性格,才能延缓社区阶层化这一极端阶层空间隔离与阶层间的封闭性趋势。  相似文献   
25.
打工妹返乡“新相亲”现象探析——以重庆市S镇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以往主动排斥乡村婚姻市场而选择在城市相亲的"老相亲"不同,在当前城市的价值满足能力不断下降的推动和乡村社会中就业机会吸引的拉力下,打工妹主动选择回乡相亲而出现的"新相亲"行动,呈现出了更高程度的现实理性,而自我保护的需求和保障家庭的现实诉求也成为打工妹回乡进行"新相亲"行动的重要推力。  相似文献   
26.
27.
感染艾滋这一突发变故打破了艾滋病人正常的生命进程,导致其形象崩坏和社会关系的全面断裂,重构形象成为艾滋病人社会再适应的迫切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艾滋病人通过对身体形象和社会形象的分化和选择性处理,营造了身体与社会形象均正常化的"常人化"管理,身体病态形象淡化、社会良好形象凸显的"良性化"管理,以及身体和社会形象双重异质化的"病态化"管理三种策略。源于身份公开这一被建构的形象起点,艾滋病人的目标和策略在社会互动中不断强化和生产,其印象管理最终出现正面化和负面化的路径分化。  相似文献   
28.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以"向城市靠拢"的方式走向发展与富裕,这一过程本身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是农村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路径。但关键的问题在于,在与城市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农村的被动与劣势在逐渐扩大。这种被动和逆势的外在表现为物质生活质量低下,深层次的表现为农村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和充满本土气息的文化形态消失殆尽。经济发展的边缘化导致文化的边缘化,进而导致农村文化本身的虚化,这种文化上的虚化,实际上已成了一个隐性的、事关乡村社会生存命脉的大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文化的风险与危机的表现、特点和形成的原因,进而从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扶持农村文化精英、运用市场机制等角度出发,提出了保护农村文化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29.
自1949年以来,学术界公认我国社会大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变迁。但是如果我们将各个时期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标准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各个时期我国社会成员的择偶标准与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相重合,择偶标准在绝对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相对的不变律——阶层内婚姻。社会成员择偶标准变与不变的实质是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阶层内婚既是阶层封闭性的体现,又是促进阶层间走向封闭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使得婚姻与择偶成为一种社会阶层间的封闭机制。在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划分阶层标准的快速变迁既遮蔽了择偶与婚姻不变的规律又使得其作为阶层间封闭机制的功能发生扭曲,但是如果我们结合考虑快速转型期的特殊性,仍会发现这种不变的规律与机制。  相似文献   
30.
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高校现行的“免费午餐”式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吸引了众多的非贫困生申请,因此,贫困生的认定就必不可少,而贫困生的认定是需要一定成本的。一般来说,高成本的认定能带来资助的准确性,但认定的高成本对于有限的助贫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浪费,而低成本的认定所带来的非准确性又将一部分助贫资源用于非贫困生的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一般做出了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撒胡椒面”的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不能达到资助贫困生的目的,而且也造成了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将贫困生认定的成本外化,即将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交给贫困生所在地的基层行政组织,但这种方式也由于地区差异及地方认定的相对标准与学校认定的绝对标准脱节而造成不公平的分配。因此,要摆脱贫困生认定成本上的两难境地,使有限的资源高效地用到贫困生身上,真正符合贫困生资助的初衷,必须在助贫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彻底贯彻“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