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之后如何把改革引向城市和企业,成了深化改革的重点议题。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在这个背景下,中央在错综复杂的行政和经济关系中,打破常规,确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选取重庆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由此,启动了一场意义深远的改革。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本刊推出这篇文章,将重庆计划单列的台前幕后细细道来,读者会从中更清楚了解中央对重庆的期望,以及重庆对全国改革开放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二千年梦圆     
正适逢改革开放40年,这些日子大家都在说重庆直辖,细数这一重大体制改革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和市民实惠,说者津津乐道,声音都带有甜味和喜气。同时笔者觉得,有些少于看见、少于摸到的背后故事,其实也精彩,还更能反映其中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3.
1987年,重庆歌乐山烈士陵园启动一个重点项目:大规模为英烈塑像。 此举博得社会一片喝彩,但也引发了一场纠结。 用取自长江的千年磐石镌刻的张静芳雕像,被安放在绿草盈盈的步云桥。这是一个单人雕像,而按常理,应是双人像,张静芳身旁,本该有其丈夫、也是直接上级的唐虚谷。  相似文献   
14.
耀邦的实事求是精神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1983年12月26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从北京直飞重庆,同行的有中央政治局委员胡启立和倪志福,以及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全国妇联副主席张帼英。杨汝岱(时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和我分别代表四川省、  相似文献   
15.
萧泽宽是四川富顺人,晚年长住北京,但他一生最挂念的地方却是重庆,因为他一生最辉煌和最坎坷的经历都在重庆。然而正是他在重庆的大悲大喜,为重庆这块热土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  相似文献   
16.
一口千年凶滩,造就千年古镇,也造就无数名震川江的船长,当然也孕育出许多传奇故事。随三峡大坝的落成,永远消失的将是这口凶滩、这个古镇,永远流传的将是那人与自然的不朽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李彦一  杨波 《公民导刊》2007,(12):62-62,F0003
十年"攻城略地",蒲元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格。他经商轨迹中浓厚的政治色彩,给每个近距离接触过的人留下很深印象。这十来年,蒲元建的人生之路颇多传奇。他商海搏弈,解招拆招,经过无数次资本-生产-资本循环,将最初的10万元本金,变成了近亿元资产,将当初的作坊式工厂,发展成多品种、跨行业、跨国界的产业集团,他自己也由街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中,一批原中央和省属骨干企业下放重庆,一段时间重庆笑声不断。但这批企业同原重庆地方企业一样,都带着旧体制造成的伤痛,生产潜能受到压抑。因此,笑声过后,重庆市委在中央直接支持和指导下,用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方法,率领这支新的企业军团进行了一场走向市场的大规模战略转移,最终成就了重庆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 本文资料翔实,情节生动,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完善重庆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而殚精竭虑、奋发努力的风貌,栩栩如生,读来亲切感人。从文中展示的当年这场战咯转移中,还能看到眼下一些重庆支柱产业的酝酿和萌芽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大三线"时期,大量人才和设备从全国四面八方向以重庆为重点的西南地区集中。来者有的单身,有的举家搬迁。他们离开熟悉的、相对舒适的环境,在大巴山脉、秦岭山脉以及云贵高原这些当时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钻山沟,傍激流,开辟新的人生。中国最先进的生产力与当时中国朴拙的农耕文明于是碰头。毫无疑问,这些远方来客的生活质量下降了,但他们心情愉快,甚至有些亢奋,心中激荡着国家的召唤和民族振兴的理想。他们悲壮  相似文献   
20.
正讲重庆开放史,极不愿提开埠。毕竟,这段历史,留给我们的是尴尬和伤痛。不熟悉的人可能难以想象,撬动这不忍回首一幕的,竟是一个英国混混。他叫立德乐,戈登"常胜军"的雇佣兵,因杀戮义和团"有功",被清廷封为"游击","常胜军"解体后,他失业了。身无长技,所以他不愿回英国,就留在中国混,能挣几个算几个。一度作为中国特使的随员,到缅甸处理一起外交事件。事毕又没了工作,且没有足够的盘缠,无奈之下,他从中缅边境走到昆明。然后经贵州到了重庆,又从重庆短暂去过成都。混了大半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