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行政价值的变迁、公众回应性的外部压力和行政人员个人伦理自主性的内部压力 ,推进了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兴起。西方行政伦理经历了遭受忽视、萌芽、挑战传统与正规化等四个时期 ,在每一个发展阶段 ,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主题各不相同 ,这些研究主题共同构成了西方行政伦理研究的基石  相似文献   
12.
社会复合主体与城市治道变革——以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杭州是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杭州市政府深深体会到,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治道变革.为此,杭州市政府提出了社会复合主体的政策理念.经调研发现,杭州市社会复合主体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还是一种治道新理念,对于城市政府的治道变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值得我们关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总结和思考,因为它为中国未来的政府治理模式.中国未来的城市治理,乃至中国整个社会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最近在中国青年报上看到两则报导,一则是外语“考试超市”正在形成,各种“洋考试”纷纷涌入中国市场,人们可选择的“洋考试”越来越多;一则是广东省高教厅取消社会人员参加英文四、六级考试的资格,人们的考试机会依然缺乏。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不仅需要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而且需要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私人物品和私人服务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很好地实现,而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却远非这么简单。该文从理论模型和实践两方面出发分析了公益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方面的困境,然后介绍和总结西方在公共服务改革方面的理论与经验,这包括地方公共经济理论和民营化理论,最后论述理论分析对中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论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及其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决策、执行、监督适当相协调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策执行问题研究既可以提高我国政策执行的效率,又可以为政府机构改革提供理论基础.事实上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政策执行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制度,进而厘清个人与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一直是制度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试图将个人的生物基础、心灵、行为、共享信念、符号和制度等要素联系起来,提出一个制度认知的一般性分析框架,理解个人选择、人类行为、制度生成、制度绩效和制度变迁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和因果机制,实现认知与行为、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通过引入认知科学理论,我们认为“混和心灵”是描述人类心灵的较好理论模型,共享心智模型是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基础,而制度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实在,它是共享心智模型的产物。制度的生成是主观博弈的产物,它既可以是基于共同知识和集体建构的逻辑,也可以基于符号和行为倾向的逻辑。个人信念、文化、群体选择、基因、博弈结果等因素推进人类认知和制度共生演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政府治理受制于央地关系和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双重约束,这使得条块结构难以适应,在治理中带来了专业化分工与行政性协同、分散式服务与一体化需求、碎片化问题与整体性治理三对矛盾。为了破解矛盾、平衡双重关系,需要重塑治理结构。研究发现,基层政府通过打造信息界面、组织界面、服务界面、执法界面,为部门间、政府与公民的互动提供平台,实现以公民为中心的界面治理,用界面来弥补条块失灵。我们需要基于多重约束关系来设计相适应的治理结构,该观点是对威廉姆森基于交易成本选择治理结构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18.
间断—均衡理论是由弗兰克·鲍姆加特纳和布赖恩·琼斯于1990年代提出,他们试图从议程设定理论出发,结合政策图景和政策场所的互动,同时解释政策过程中稳定和变迁问题。与其他政策过程理论相比,间断—均衡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在保持内核不变的同时,一直在演进和发展过程之中。这也使得间断—均衡理论的概念性框架没有达成共识,不利于合作研究和持续理论发展。本文试图对间断—均衡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提出一个整合的框架结构图。通过将认知、过程和制度进行有机结合,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整合的间断—均衡理论,可以从行为模型、政治制度和政策图景、随机过程、正反馈和负反馈机制、核心命题、研究方法等六个方面进行阐述。间断—均衡理论的整合框架的提出,有利于该研究的传播、检验、交流、对话、发展和中国应用。  相似文献   
19.
科尔曼提出,社会科学的解释重点应该是社会系统的行为,而对于社会系统行为的解释存在从宏观到宏观和从微观到宏观两种解释逻辑。从微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面临着如何从微观向宏观转换的难题,这一难题可以称为科尔曼难题。理解政策变迁逻辑,也面临着政策过程中的科尔曼难题,需要回答微观的政策行动者如何推动了政策变迁这一宏观现象。以科尔曼难题作为参照系可以更加清晰地厘清间断—均衡理论的发展轨迹。间断—均衡理论起源于从宏观到宏观的解释逻辑,强调政策场所和政策图景对于间断—均衡现象的解释,从而分别发展了认知摩擦和制度摩擦、不成比例信息处理模型和注意力分配、随机过程和一般间断假设等理论,不自觉地回答了科尔曼从微观到宏观转换中的三个理论命题。目前,理论演进的最新趋势是从间断—均衡理论向行为公共政策理论跨越,它预示着科尔曼难题成为理论自觉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20.
潜在结果模型是统计学上的因果推理革命,它开创了统计学研究因果推理的新境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潜在结果模型强调对同一单位同时接受不同干预的比较而得出一个干预相对于另一个干预的因果关系。潜在结果模型得以成立需要依赖两个关键假设:一个是稳定单位干预价值假设,它强调被干预的单位或对象之间不会有交互关系;另一个是可忽视的干预机制假设,它强调在一定情景之下,分配机制不会对潜在结果产生影响。由于潜在结果是由分配机制决定,这使得分配机制在潜在结果模型中具有突出作用。分配机制是区分不同研究的重要依据。潜在结果模型是认识论和方法论革命,它将实验研究和观察研究统一在一个框架之下思考,并且让观察研究去接近实验研究,也是判断因果关系的重要标准,它对社会科学因果推理研究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