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2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母亲是人类的生育者,更是人类的教育者,所以,高素质的母亲是高素质的后代乃至高素质的民族赖以产生的基础。可以这么说,民族的较量是母亲的较量,母亲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方式影响着民族的未来。   先说关于一位母亲的小故事。在美国一所大学的日文班里,突然来了一位 50多岁的华裔老太太,起初,大家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在美国,人人都可以挑选让自己开心的事做。可是过了不久,人们发现这位老太太并不是退休后为填补空虚才来这儿的。每天早晨总是她最先来到教室温习功课,上课时跟着老师认真地阅读。她的笔记写得工工整整,不久,年轻人…  相似文献   
12.
“人文”一词,源于周易“观于人文以化成天下”句,引入现代汉语,即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其深厚的文化积淀,这种文化积淀奠定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品位,从而折射出国民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有如煌煌火炬,烛照着国民的心灵,为社会提供正确的导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而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无法下手     
<正> 全国政协委员杨天全先生曾在联合国供职凡30年。有人问他:联合国各类机构庞杂,经费开支浩繁,官员中有否贪污现象?杨老先生据实作答:“在我供职的30年间从未有所耳闻。这并非说联合国就是一个‘君子国’,而是制度使然。”杨老接着说:“我在科教文  相似文献   
14.
读了郑培民同志的先进事迹,倍受感动和鼓舞,他同焦裕禄、孔繁森一样,是我们党千千万万个诚心诚意、脚踏实地为人民谋利益的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他们的共同信条是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那么,怎样做一名真正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做“三个代表”的践行者呢?在郑培民同志的行为准则里,我们可以找到最圆满的答案。“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这是郑培民恪守的行为准则。他为官近20载,从湘潭市委书记、湘西州委书记到湖南省政府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先后担任过多个“说了算”的大领导,可谓位高权重,但在他的心目中,人民赋予的权力、人民群众的…  相似文献   
15.
16.
上个世纪初,长沙开办了一所明德学校,校长叫胡元俊。胡校长主张教育救国,故请著名革命党人黄兴来校任教。胡元倓先生对黄兴说过这样一段话:“公倡革命,乃流血之举;我办教育,是磨血之人。流血革命险而易,磨血革命稳而难。”这位胡校长把教育视为用热血来磨砺的事业,而且比流血的革命更难,此乃振聋发聩之论,令世人憬悟。  相似文献   
17.
所谓人分三六九等云云,正说明我们中国人是极注重等级、很讲究身份的。在许多场合,你级别高,有身份,人们便前呼后拥,奉为上宾,反之,则遭人冷落。小百姓们外出办事,有时遭遇“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尴尬,盖因身份低微所致。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实话实说了:“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信然!  相似文献   
18.
建设节约型社会有五大重点,其中之一是节水。节水,许多发达国家都有过硬的举措。比如,英国国会早在1871年便为登不了水雅之堂的马桶立法,即所谓“马桶法律”。这部法律明确规定,每个马桶每次用水不得超过9升,后经修订又改为6升。这部马桶用水法规,很快被欧美各国竞相仿效,即便是淡水资源相对充裕的美国,也参照此项法规制订了“6升便器系统”标准。现在,马桶冲洗用水量为6升,已成为国际通用标准。我国是一个严重的缺水国家,水危机已成为困扰我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我国淡水资源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被列为世界上最贫水的13个国家之一。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有的城市不得不制订定时、定量供水的非常措施。然而,在我国,尽管近年也有6升便器悄悄进入市场,但待售和已售马桶冲洗用水量高达9—13升者随  相似文献   
19.
手头有这样一则资料:1934年秋,莫斯科的一家剧院彩排话剧《彼得大帝》,前往观看的有斯大林等党政领导和一批教授、专家。斯大林端坐在包厢里观看演出,满脸漠然,不哼声,不鼓掌,未等落幕便离开包厢。剧院负责人见此十分惶恐,战战兢兢地把这位头等贵宾请进休息厅。出人意料的是,在休息厅里,斯大林颇  相似文献   
20.
项斯,晚唐诗人。此公诗品人品俱佳,但因无人荐举而长期默默无闻。后来,项斯带着自己的诗卷谒见杨敬之。杨老先生阅诗后赞赏有加,遂写成一首七言绝句:“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就是这首看似平常的应酬诗,让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