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转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的三大历史转折杨耕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伟大人物的作用绝不是可有可无。作为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伟大人物往往对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的甚至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伟大人物既是他自己,又不仅仅属于他自己,实际上,他...  相似文献   
42.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及其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及其特色杨耕1、邓小平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已为众所公认,但如何理解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却众说纷坛,观点不一。我以为,从根源上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当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如邓小平所说:"搞社会主义一定要...  相似文献   
4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一个纲领性的重大论断,从根本上和总体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将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现在新的世纪这一重大问题。这个“经过了长时期思考”而提出的纲领性论断,不仅以高度精炼的表述概括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而且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三个代表”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贡献就在于,它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的基本原则融合为一个理论整体,具有重大的理论内涵和理论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44.
论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是渗透于他的思考活动、领导活动、战略设计活动中的灵魂,是极有特色和魅力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哲学力量。离开了对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分析与研究,就不可能真正把握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神实质。本文试图对邓小平的哲学思维方式做些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5.
杨耕 《前线》2013,(8):22-28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I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l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的重大责任。”  相似文献   
46.
五、激动人心的年代: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形式中并借助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社会空间.邓小平深深地理解这一点,并明确指出:"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1].为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果说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内部构成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那么,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是从生产力的外部形式上指明了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正如邓小平所说:"搞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一系列的体制改革,这个路子是对的"[2],"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3].  相似文献   
47.
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具有一种彻底批判精神,它不仅以批判的精神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而且以批判的态度思考社会主义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一切都看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也从来不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完美无缺、凝固不变的,相反,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不断需要改革的社会。“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社会改革理论。研读《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可以看出,改革是当代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改革的性质和意义的科学概括。  相似文献   
48.
不知是社会进步得太快,还是"与时 俱进"的时代要求,近年来老百姓的着装 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难题。早先有酒店、 餐馆"衣冠不整者免进"的店堂告示,后 又出现"'鸭舌帽'不准进银行"的禁令, 而最近的一则报道则更是让老百姓不知 道该穿什么进区政府了。 据报道,为了维护政府形象,自去年 7月起广州市越秀区政府对进入政府的 外访者的着装也有了要求。星级酒店拒 绝衣冠不整者入内,是因为星级酒店有 选择服务对象的权利,而且这种选择为 什么样的人服务,或不为什么样的人服  相似文献   
49.
重新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耕 《新视野》2002,(3):79-80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极为关注的问题,后又成为当代政治学乃至整个社会理论争论的焦点,并构成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等派别论争的主题。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甚至淡忘了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在中国古代和近代,社会和国家一直处于胶合的状态,而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与社会则处于同构状态,这就使得对国家与社会的探讨在中国思想史中不具备现实的基础;二是我们以为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早已解决的问题,是一个“熟知”的问题。“熟知并非真知”。实际上,国家与…  相似文献   
50.
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并正在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本文拟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在联系系统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和运动方式。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指出:系统“就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份(要素)的总体(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