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4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0篇
中国共产党   63篇
中国政治   69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6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产生和实施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商品经济私人本性和社会本性之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根源于人性中恶与善、理性与价值之间的矛盾。这一运动的主旨在于通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来缓和、缓解资本与劳动、资本与大众之间存在的尖锐矛盾,确保劳动者与大众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路径。在企业劳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中国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我国只有顺应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这一世界性潮流,把它纳入我国劳动法制轨道,才能建立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82.
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转型期是矛盾多发期,群体事件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它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对抗性及组织性等特点。当前,应通过建立信息情报工作机制、舆情披露与正确引导机制、法制处理机制等途径,创新社会转型期群体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机制。  相似文献   
283.
司法实务中,故意杀人案件的发生可能伴随一定程度的被害人过错,且被害人过错的程度逐渐成为影响定罪量刑的一个关键情节。由于相关法律规范尚不完备,对该情节的适用出现了各种不一致的情形。结合实践案例,系统考察重罪案件中被害人过错的规范依据、内涵厘定、要件分析及其他关联概念的实务认定,可以为相关案件中的检察履职办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84.
行政听证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是行政程序法的核心内容。我国行政许可听证制度存在着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规定不明确、听证告知制度的设计不科学、关于听证主持人的规定不够完善、没有明确规定听证笔录的制作规范、对许可机关实施许可听证的监督规定不够全面等问题。应进一步明确行政许可听证事项的范围、完善行政许可听证告知制度、明确听证主持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职责、对听证笔录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强化对行政许可机关实施许可听证的监督。  相似文献   
285.
加强基层党管干部工作.旨在全面提高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切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础.为推动连队建设科学发展、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改进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改进党管干部的方法手段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286.
对于反贪污贿赂工作而言,案件线索如木之本,水之源。由于贪污贿赂罪案知情人少、作案手段隐蔽性强等诸多原因,案件线索发现难的问题,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当前反贪工作向纵深发展的瓶颈。从有限的线索中挖掘成案线索,从此案挖出彼案,从小案挖出大案,从个案挖出窝串案,无疑是对贪  相似文献   
287.
“正名”作为伦理思想并非由孔子直接提出,但在儒学发展的进程中,孔子基于礼崩乐坏历史文化背景下提出的道德建设基本要求被不断思想化而使之成为哲学范畴,它同时亦成为古代社会政治秩序构成的理论源泉之一。“正名”要求人以身份对应伦理的自我责任和对他者的责任,是古代社会道德实践的基础点。对于“正名”思想要有历史的观照,即它支持了秩序性社会生活的生成,也成为传统美德伸展的动力源。在现代公德建设的审察中“,正名”的内向聚合力使其延伸为一种走向公共性的阻碍因素。当前,对作为思想现实的“正名”之剖析与检查是走出伦理实践困境之必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