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篇
中国共产党   459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21.
我们平常讲到一个问题的重要,或者为引起重视,就说“极言之……”如何,如何。可见人们的思维习惯是要听要害之点,不愿听不痛不痒的套话。  相似文献   
522.
人们都熟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却常忽略了文中的另一句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前者是讲政治,怎样为政、为官,后者是讲人格,怎样做人。前者是讲政治观,后者是讲人生观。正因为讲出了这两个社会和人生的最基本道理,这篇文章才达到了不  相似文献   
523.
梁衡 《当代贵州》2004,(8):32-33
政治者,天下大事也.大题材、深思想在作品中见少,必定导致文学的衰落.什么事能激励最大多数的人?只有当时当地最大之事,只有万千人利益共存同在之事,众目所注,万念归一,其事成而社会民族喜,其事败而社会民族悲.近百年来,诸如抗日战争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人帮"的覆灭、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香港回归等,都是社会大事,都是政治,无一不牵动人心,激动人心.  相似文献   
524.
梁衡 《当代贵州》2004,(7):36-37
我们党执政已经50余年,成绩辉煌,道路曲折.我们的地方干部从"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自觉当"环境书记"、"环境市长",这说明我们党的成熟,我们干部队伍的成熟. 2000年到四川宜宾市采访时,市委书记说:"我们自己提出要当‘环境书记'.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很快,各方面都在加紧变革,必须为发展和变革提供一个好环境."  相似文献   
525.
梁衡 《当代贵州》2004,(13):30-31
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共产党通过了自己的"陋室铭".毛泽东说:要警惕"糖衣炮弹","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相似文献   
526.
周恩来让座     
九月里因事过广东新会。新会是梁启超的家乡,又是元灭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的地方,过去为县,现在是江门市的一个区。我万没有想到在这样一个小地方竟有一个资料丰富的周恩来  相似文献   
527.
读书 积累 创新(六)——浅谈读书的三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衡 《当代贵州》2007,(15):48-48
灵感阅读,还不只是体现在读书上。一切可以启发人的看、听、摸、闻、尝都应是这个范畴。当一个人进入灵感阅读层次后,就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手、肩、肘、身无处不可发力使劲。浑身开窍的每根毛都是一根接收天线。  相似文献   
528.
说经典     
梁衡 《当代贵州》2014,(26):64-64
正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是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  相似文献   
529.
西柏坡赋     
梁衡 《学习导报》2011,(16):64-64
西柏坡乃冀中一普通山村。然其声沸海内,名传八方;瞻者益众,研者益广。天降大任,托国运于僻壤;小村何幸,成历史之拐点。  相似文献   
530.
梁衡 《学习导报》2010,(15):43-43
我在上中学时读着书里的课文,想象着作者,总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没想到1982年我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晋祠》,当年被选入中学课本。以后又有《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把栏杆拍遍》、《青山不老》等文章陆续入选中学、小学和师范课本。我想许多同学对我这个作者,大概也会感觉到有一点神秘。1984年我读研究生时有一位同班同学,他的儿子正上中学,学我的《晋祠》,他就说:“这作者是我的同学。”那孩子仰头看着父亲,足有几秒钟,然后说:“这人早死了吧。”2008年“六一”儿童节,北京101中学举办师生与作家见面会。校方问作协,能不能找到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