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8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3篇
法律   24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4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1.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5):82-82
蔡元培也曾在张园跟黄金荣、杜月笙外加"阿德哥"虞洽卿等大佬合影留念,看上去彼此很热络。元芳,此事你怎么看?1912年,民国肇始的新气象叫慵懒愚昧的中国人连打几个喷嚏,脑子清爽起来。刘海粟在这一年与乌始光、张聿光每人出1000块大洋,在乍浦路办了一所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名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这一年,刘海粟只有17岁。一...  相似文献   
52.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0):74-75
速写不独可以独立为一门艺术,为绘画创作立功张本,速写也是可以出如叶浅予这样光彩夺目的速写大家的。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刘海粟美术馆、桐庐叶浅予艺术馆联合主办的"叶浅予速写原作展"于10月24日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这个可能在公众眼里"相当简陋"的展览,共展出叶浅予的速写原作170余件、国画30余件,时间跨度从上世...  相似文献   
53.
上海的东台路古玩市场正处于“胎动”阶段,今天这幢房子推倒了,明天这一排窗口用砖头封死了,沿街两边的摊棚还是挤得满满当当,后面就是一片片废墟。  相似文献   
54.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1):86-86
有人从月份牌的艳史中找到了吸引眼球、制造轰动效应的法宝。这些天刘海粟美术馆正在举办一个月份牌收藏展,旗袍美女再次进入观众的视野,想必会引起尖叫或怀想,对上海史有兴趣的人,也能从中看出海派文化的渊薮。  相似文献   
55.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7,(11):109-109
国际母语日前一天晚上,我在浦东参加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活动——“白领上海通”。这个活动由浦东新区潍坊新村街道办事处主办,马尚龙海派文化工作室承办。身为散文作家的马尚龙,长期关注上海女性与中国制造等话题的写作,现在跨界建立了工作室,将语言和海派文化融合于一体,以沪语和普通话相融的方式,展开海派文化系列讲座,从而达到“白领上海通”的目的,  相似文献   
56.
壶并非孤零零地降临人世,它属于一个壮阔的器具方阵,盘、盆、钵、豆、杯、碗、瓶、鼎、罐、(鬻)……都是它的兄弟姐妹.只不过,壶有着活跃的性格和谦逊的可塑性,它始终根据时代的审美向度与人类的生产要求、生活质量而微调,而演进.但它是有原则的,有一个挺拔的颈,一个向外翻出的口,一个容量很大的腹,一个稍稍凹陷的底,后来还加了一个稳重的圈足,器物的重心不断下移,而审视者的视线却一直向上、向上.  相似文献   
57.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32):76-77
抗战胜利后,飞虎队给她颁发了荣誉证书以及求职推荐信,凭这封信,她可以在中国境内任何一家外资企业找到薪酬优厚的工作。平时张凤岐走在街头,人们都将她视作一个普通的退休老妈妈。或许有人会从她的举止中发现不一样的气质,据此猜测她可能出自名门望族。这个也不算错,张凤岐出身在昆明一个书香门第,祖上做过小官,父亲也是清末的一个秀才...  相似文献   
58.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44):68-69
20世纪过后,中国文化又面临着新的问题,而中国水墨画在20世纪所遇到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黄湘詅父女作品展"于上周六在上海美术馆揭幕,此次展览除了展出黄君璧各个时期的佳作50余幅外,还有其女儿黄湘詅的作品20余幅。看似一个来自台湾父女两代艺术家的展览,其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  相似文献   
59.
踏遍琴岛而获得的那本"护照"固然可以夸耀,但当生命季节更替之后,橡皮图章的花纹中又能剔出几个可堪回味的故事?以前,在节假日我是决计不出门轧闹猛的,今年春节孩子去韩国旅游,我与太太在家呆着无聊,就去厦门感知春温。第三天一早挤渡船去鼓浪屿,船舱里密不透风,船一动我就默默祷告,请妈祖保  相似文献   
60.
三画家     
沈嘉禄 《新民周刊》2012,(29):82-82
这套把戏,在旧上海四马路上已经演过一回了。我要说的第一个画家,姑且称之为老张吧,很早就在城隍庙笺扇店里挂润格,卖得也算不错。转眼到了四十年代,有一次他接到一份单子,画一幅青绿山水,讲好尺寸和价钱,但交画时客户又嫌贵,只肯出一半的钱,缠了半天,老张也烦了,拿出剪刀拦腰一剪:"钱出一半,画也出一半吧。"还有一次,也是个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