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43篇
政治理论   3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人的事儿,有时候很奇怪。 比如,大家都不怎么抓紧时间、讲究效率,有觉悟者批评也没用,似乎散散漫漫才正常,一切苦口婆心的提醒都像白开水。但是,突然有哪位洋大人在什么场合对此现象发了个话,表示了  相似文献   
82.
失踪     
对于一个“丢失”了的人来说,再没有比在人海中行走更感到孤独了。   “等待一小时,太久……如果爱,恰巧在那以后……等待一万年,不长……如果,终于有爱作为报偿。”  相似文献   
83.
乐山     
亚伯拉罕·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说,人类的需要本身,是按照“优势需要的等级”来排列的。这是说,人的某一个需要的出现,往往是在另一个更占优势的需要满足之后。他将人的需要依次定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对认识和理解的欲望、对美的需要等。   登山作为运动,是一种什么层次的“需要”呢 ?   一个长期食不果腹,骨瘦如柴,连一点儿力气都没有的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食物,而不是登山。   一个人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经常处于野兽、暴力、灾害、疾病、暴政等的威胁之下,他也没有心思…  相似文献   
84.
艺术消费     
一件艺术品,比如一幅绘画,寒既不可以为衣,饥亦不可以为食,我们为什么需要它呢 ?这是对美的欣赏的需求。对美的追求,是人有异于动物的主要标志之一。当我们全神贯注去玩味美时,我们不会计较一幅画的实用价值,除了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它的确也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产生美的效应,就是艺术品的价值。   美学大师朱光潜说:“艺术家见到一种意境或是感到一种情趣,自得其乐还不甘心,他还要旁人也能见到这种意境,感到这种情趣。他固然不迎合社会心理沽名钓誉,但是他是一个热情者,总不免希望世有知音同情。因此艺术不只达到‘表现’…  相似文献   
85.
王乾荣 《民主》2012,(5):51-51
媒体热炒虎妈、狼爸,再次引发人们对于如何教育子女的讨论。大家议来论去,莫衷一是,但共识仿佛是:虽然有人不认可暴力或其他过于严厉手段的教育,但也羡慕虎妈、狼爸的"成功";更多人干脆表示对虎妈、狼爸的钦佩和服膺,并拟效仿,因其"实惠"。  相似文献   
86.
伪士嘴脸     
王乾荣 《人民公安》2012,(21):57-57
鲁迅在《马上支日记》中说:看看一些中国人,至少是上等人,他们对于神、宗教、传统的权威,是‘信’和‘从’呢,还是‘怕’和‘利用’?只要看他们的善于变化,毫无特操,是什么也不信从的,但总是摆出和内心两样的架子来。关于最近的两样的架子,咱们瞧:一个大官作报告,八面威风,口吐莲花,这主义、那信念,说的比唱的动听,叫人感觉,这人情操何其高尚,心灵多么澄  相似文献   
87.
关于某地规定“不得为男领导配备女秘书”这样的事,舆论基本持质疑态度。这个问题,本来没有什么多说的,因为道理很简单。但是史占旗先生在《长安随笔》却作文说,应该“封杀女秘书”,看来这个观点确有一定市场,因此还须理论一番。  相似文献   
88.
都市的书摊上,泛滥着《厚黑学》《活法指南》《为人处世大全》一类的书。它们都在教人如何乖巧、矫情,如何装腔作势、八面玲珑……总之,如何做表面文章,如何急功近利,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89.
在名著《贞元六书·新原人》中,冯友兰先生说过很有意思的一句话:“人常是有错误的。但其错误并不在他是自私的。不在他求他自己的利,而在于他往往不知什么是他自已的利。”  相似文献   
90.
前几年一家报上发了条消息,说允许博士育第二胎,引起轩然大波———事后人们得知,那是有人在“愚人节”开的一个玩笑。前一阵子的类似消息,可是实有出处的:比如有人建议,允许硕士、博士生第二胎;也有人主张允许双方都是硕士的夫妻多生一个孩子。他们所持的理由都一样:提高人口素质。“愚人节”的恶作剧令人诧异,但已经过去了,人们不会当真;可对当下正儿八经一再提出的这类建议,我们却不能不有所忧虑。提这类建议的人,出发点或许是积极的,但他们犯下了一个致命错误———违背了一些基本常识。什么叫高素质人?人与人之间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