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7篇
中国政治   2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皮定均中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虎将,战功赫赫,名垂军史。1955年授军衔时,毛泽东亲笔批示:“定均有功,由少晋中。”1976年7月7日,在福建前线指挥军事演习中,他不幸以身殉职…… 然而,因为皮定均殉职在“四人帮”覆灭前夕的非常时期,对他的死因曾经众说纷纭,笔者以第一手的资料,撰写此文,披露真相。  相似文献   
12.
刘炳焜是福建省永安针织厂厂长,今年五十一岁。永安针织厂是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它的前身是永安棕棉合作社。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刘炳焜调到这个合作社来的时候,全社只有三十六名职工,固定资产三万一千元,年产值十二万元.由于产品质量低劣,完不成生产任务而连年亏损,以至连每个职工每月八元钱的生活费都难以支付.十年时间过去了.在刘炳煜的领导下,到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永安针织厂已拥有职工八百多人,年产值一千六百多万元,年上交税收一百一十五万多元,年利润达到一百七十五万多元,一跃成为全国针织行业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13.
读过长篇小说《小城春秋》的人,一定都不会忘记书中描写的那场可歌可泣的劫狱战斗。小说固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发生在1930年5月25日的那场由中共福建地下省委直接领导和指挥的厦门劫狱确是真真实实的。 本文向您讲述的正是这段真实的故事。第一章 战友被捕临危难 陶铸探监出奇谋 “5·25”劫狱,得从“3·18”集会说起。 1930年3月18日,中共厦门市委以反帝大同盟的名义,在市区内的中山公园,举行纪念北京“3·18”惨案集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抗议反动军阀的暴行,  相似文献   
14.
第三章劫大狱罗明坐镇 救战友各显神通 上一章说到,特别行动委员会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决定在5月25日(农历4月27日)上午9时劫狱。各路人马分头进行紧张的准备,只等时辰一到,就向思明看守所发动突然袭击。 5月24日晚,省委主要负责人以闹市区思明戏剧院左门边的罗克咖啡馆为接头地点,听取各方面负责人的最后汇报。  相似文献   
15.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标志着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中国的正式开始.5月18日凌晨,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候补书记、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等职,素有宣传家、政治家、历史学家、新闻学家、诗人、杂文家、书法家之称的邓拓,在家里服下大量的安眠药自杀,成了"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以后第一个以死抗争的罹难者.  相似文献   
16.
七、对盟国的复文,日本军政首脑意见严重分歧,内阁会议不可能会有结果,双方各自活动寻求支持。少壮派军人企图发动武装政变,阿南闯宫向木户说明事态的严峻。  相似文献   
17.
虽然冯志殿在鼓山镇有很高的威望,但他办事并没有独断专行。办“民办”经济开发区的设想,在乡3套领导班子会议上获得通过后,他又趁热打铁分别召开了全乡党员大会和人民代表大  相似文献   
18.
翁树杰 《党史文苑》2005,(12):46-47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中国政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一来,周恩来遗留下的总理位子将由谁来替补."四人帮"的狗头军师张春桥对此位虎视眈眈已非一日;二来,周恩来的影响和人格魅力,深受中国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是一股强大的政治力量,集中体现在邓小平和环绕在邓小平周围的一大批老干部身上,对"四人帮"的篡党夺权是个巨大的障碍.但是"反击右倾翻案风",给邓小平接任总理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三来,"文化大革命"已进行了将近十年,"四人帮"及其一伙的倒行逆施,越来越不得人心,毛泽东对他们一再提出警告,他们已到了狗急跳墙、孤注一掷的时候.因此,总理的位子由谁替补,对中国政局的走向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一、楔子 鼓山镇位于福州市的东郊,面积55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人口5.8万,耕地1.2万亩,镇党委下辖2个党总支、49个党支部,有党员973人。 建国45年来,鼓山人民在这块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令人惊叹的壮  相似文献   
20.
六月的福州,骄阳似火。怀着对革命老前辈的仰慕与崇敬之情,本刊记者采访了抗战老同志王禹。已80多岁的王老,气色红润,身体硬朗,精神很好,举手投足间闪现出革命者的乐观豁达、从容干练。王老非常热情,亲自为我们泡了两杯好茶。我们品着茶,静心倾听着王老讲述他那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历程,思绪一起回到了60年前的大西北高原的三晋热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