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2篇
中国政治   3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2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从身经百战的红军战士,到意气风发的青年党员;从大别山的星星之火,到荆山楚水改革的浪潮奔涌,长征薪火越燃越旺,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六千万荆楚儿女共同传递一个声音:面对新世纪的风云变幻,面对共和国新的长征,吹响嘹亮的号角,迈开坚定的步伐,为实现中部崛起的目标.义无反顾,一往直前!  相似文献   
22.
湖北建始县官店镇地处鄂西武陵山区,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全区5万多土家族人90%靠政府救济,3万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70%的村不通公路不通电,60%的农户人畜饮水困难。刘银昌担任镇委书记20年,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脱贫致富。干部群众亲切称他为"草鞋书记",称赞他是为党旗增光辉、为人民谋福利的好干部。  相似文献   
23.
1981年春节前的一天晚上,红安县二程乡一个叫雷家冲的小村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汉气喘如丝,已走到生命的最尽头。他使出全身力气睁开眼,用微弱的声音对站在床前的五个儿子作最后叮嘱:“记着,一定要想办法找你们二伯,活要见人,死要见坟,找到后在我和你爹爹  相似文献   
24.
我是湖北《党员生活》杂志社的编辑。看到江泽民同志的“三问”,不禁想起为革命牺牲的英烈。我的老家湖北省红安县是大革命时期的老苏区。我曾多次参观瞻仰位于红安县城郊的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纪念馆。这里陈列着三省26县280余名烈士的遗照、遗物和事迹简介,生动地再现了革命前辈为全国劳苦大众谋翻身解放舍生忘死、浴血奋斗的情景。1927年12月5日,国民党军队夜袭黄安城,为掩护部队突围,黄安起义总指挥潘忠汝身先士卒六进七出城门,当最后一次掩护战士向外冲杀时,腹部中弹,肠子流出来,他一手托着往外流的肠子,一手指挥战…  相似文献   
25.
去年夏天,福建商人在汉西投资建一处300多平方米的库房。地基挖开后,发现这里原来是水塘填起来的,地下结构比预计的复杂得多。承包此项目的张小成为难了。根据他的经验,要把基础打牢固,必须额外投入大批建材和工作日,框算下来要几万元。合同已签了,加钱没有希望。按照惯例,施工者都是有多少钱做多少事。再说,地底下的事,要糊弄业主有的是办法。  相似文献   
26.
严格执纪执法处分多人,被记恨埋怨:尽心尽力满足群众要求,被感恩戴德:热心调解民事纠纷,被肯定表扬——这是近年来许多农村优秀党员干部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27.
我看“换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换位思考”的说法似乎是近几年才流行,其做法则古已有之。唐代白居易的名篇《观刈麦》,写他看到农妇抱着孩子拾麦穗,一问情况,原来她家地里收的粮食全交了税,只好拾一些麦穗充饥。白居易听了很难过,对比自己“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感到愧疚不已。在封建社会,能这样“换位思考”的官是极少的。  相似文献   
28.
鼠年新春,武汉城市圈的动态消息 今年2月18日,一列满载旅客的列车从汉口火车站开出,驶往大别山南麓的革命老区麻城市,这是武汉城市圈内开通的首趟城际列车。从这一天起,这趟列车每日行驶在汉口与麻城之间,沿途停靠红安、黄陂,使省城武汉与鄂东的联系更加快速便利。  相似文献   
29.
8月,骄阳似火。湖北省丹江口市习家店镇杏花村农民党员、原村支部书记朱辉定这些天却特别繁忙。他投入2万多元,加上镇里支援的20吨水泥,建造了一个大晒场,为明年全镇杏仁加工做准备。今年56岁的朱辉定,为村民脱贫找路子,几经挫折,最后带领村民种仁用杏树,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杏花村地处鄂西北汉江北岸,气候干旱土地贫瘠,荒山坡很多。1982年,朱辉定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人均收入不足300元。他先是带领大家种柑橘,发展到2000多亩。逐步见效益时,1991年一场大雪加冰冻,柑橘树全部冻死。他苦苦思索,村里适合种植什么呢?他发现村头几棵老杏…  相似文献   
30.
湖北“有”两座“逸夫楼”。 一座存在于过去。1994年,香港邵逸夫先生捐款80万元港币,麻城市政府拨款60万元人民币,建成该市第一中学的标志性建筑物——实验楼,为感谢邵逸夫先生热情资助教育事业,特命名“逸夫矿,庄重地立了纪念碑。这座耗资140万元的四层楼投入使用仅6年,就成了一座危楼,于今年3月拆毁。 一座存在于未来。今年3月,华中理工大学与武建集团签订总投资5000万元(其中邵逸夫先生捐赠600万港元)的“逸夫科技大楼”工程合同,双方郑重承诺:若该工程竣工后获得国家建筑行业最高荣誉“鲁班奖”,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