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把以新政协运动为主要内容的建国前夕香港民主运动梳理成四个层面:第一,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各民主党派公开响应和毛泽东复电发表的历史过程;第二,以香港分局为轴心的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就新政协问题的三次讨论及其体现的民主协商精神;第三,由香港工委领导的以争取国民党高级人员起义为主要内容的多党军事合作,初步显示了多党合作的威力;第四,中共护送民主党派领袖、民主人士北上参加新政协和民主党派对中共的信赖。同时,从中探讨香港新政协运动与多党合作的关系,说明香港新政协运动的主旋律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  相似文献   
22.
袁小伦 《党史纵览》2009,(11):29-34
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起源于延安,并从延安走向世界。就中共与美国的关系而言,1944年接待美军观察组是延安外事工作的重要开端。中共与来华调处国共矛盾的’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等也开始了直接的交往,其中,经历了与两国三方(即中关两国和国共美三方)有关的历史事件有重庆谈判、停战谈判,  相似文献   
23.
在新中国十大元帅中.叶剑英进入党政军高级领导岗位的时间是比较晚的,直到1966年,虚龄70岁的他才进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政治局。1973年,在中共十大上,叶剑英当选为党中央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岁月中,叶剑英多次身处逆境、低谷,甚至险象环生。  相似文献   
24.
<正>探讨历史人物生平和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是要最大可能地弄清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状况即所谓学术史。正如梁启超所说,"无论何种学问,要想对于该种学问有所贡献,都应该做历史的研究。写成历史以后,一方面可以使研究那种学问的人了解过去成绩如何,一方面可以使研究全部历史  相似文献   
25.
提起《虞美人》,人们不禁想到五代十国时的南唐国君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也会随之脱口而出,不过本文的这个《虞美人》不是李煜的,而是叶剑英的。笔者认为叶剑英问世于"文革"爆发之初的《虞美人》,生动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现实,  相似文献   
26.
27.
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革命前辈杨奇同志出版了新著《虎穴抢救——日军攻占香港后中共营救文化群英始末》(香港各界纪念抗战活动筹委会有限公司、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有限公司2005年5月版)。书中所再现的战时粤港的一段激荡的历史风云,恰好是我长期关注和思考的一个题目,读来扣我心弦,益我所知,喜而有感。  相似文献   
28.
就一般读者来说,提起于光远,在过去都知道他是一位著名学者,在现在则还知道他是一面反对“人体特异功能”的不倒旗帜;然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对他作为一位革命家的历史尤其是青年运动的活跃分子的经历却很少了解。下面介绍的是根据历史文献和于光远的回忆文章整理出来的1936-1938年于光远在广州从事革命青年运动的一段经历。 于光远是上海人, 1915年出生。参加 1935年北平一二九运动是于光远参加革命的起点和人生转折点。在此之前他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他曾这样回忆:“当时清华大学物理系在全国的水平是比较高的…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以解读叶剑英的相关史料为切入口,从文艺如何为人民服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文艺与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加强团结和提高创作质量等方面,阐述其具有时代特点的文艺观点;从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分析其自信进取、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同时指出叶剑英的相关论述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宝库,值得后人学习、借鉴和运用。  相似文献   
30.
袁小伦 《党史博览》2014,(12):17-19
1979年7月11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来到颐和园中的藻鉴堂,看望了应文化部之邀在这里创作和休息的一群画家,并即兴挥毫赋诗:"画家渔叟喜相逢,明媚湖山写意浓。清代兴亡昨日事,匠心钩出万山松。"这首当初以《无题》命名的七绝在后来收入《叶剑英诗词选集》时,定名为《藻鉴堂赠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