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政府决策中仍然存在着无意寻租、被动寻租和主动寻租三种寻租类型.社会转型期,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寻租机会的出现、寻租动机的萌发以及制度约束的缺位等原因,我国政府决策中政府官员的寻租活动仍然普遍存在着.深入分析决策中寻租行为的成因,对抑制寻租活动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被网络上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的拆迁案件最终通过各方协商调解,得到了依法妥善解决,成功化解了矛盾。它虽然只是一例拆迁个案,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行政权力演变发展的趋向以及在当前和谐社会背景下地方政府在依法行政、正确处理社会突发事件,以及准确把握政府角色定位等方面的行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公民的政治参与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与民主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的非网络化政治参与存在经济成本高昂、参与效用低下、参与对象有限等固有局限,基于互联网信息平台的网络政治参与模式可以有效的克服非网络化政治参与的诸多弊端.通过推进电子政府的建设,构建"非政权性网络组织"及良好的网络政治参与环境的营造,推动网络化政治参与由集约管控模式向引导型模式的有效转变,进而确保政治参与的广泛性,保证公民意志在公共政策中的最大化显现.  相似文献   
14.
被网络上称为"史上最牛钉子户"的重庆房屋拆迁案通过协商调解,依法得到了妥善解决.透视这一具有典型性的房屋拆迁个案,不难发现在和谐社会建构的过程中我国行政权力公共性、服务性的本质回归,以及地方政府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协调社会利益中行政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种影响力体现在决策运作的各个环节中.网络民意影响力一方面来自于它自身的内在生成性,另一方面来自于它所处环境的外部促进性.网络民意对公共决策影响力的进一步扩大不仅需要它自生力的增强,还需要外力的扶持,由此构成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寇军  赵泽洪 《党政论坛》2009,(17):23-26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利益分布逐步呈现多元化的格局,由于部分利益分配制度的非合理性,多元化了的个体(局部)利益得不到有效整合,相互捍格,社会失序与放权让利便如影随形,难解难分。由于社会中不同利益主体所掌握的博弈权势不同,强势群体在自利竞争中占有优势,弱势群体难以与之抗衡,利益分配上的失衡便难以避免。同时,社会中缺乏一套利益超脱的仲裁机制,无法司当地平衡和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强者恒强,弱者匣弱,利益分配失衡积累日甚。  相似文献   
17.
赵泽洪  廖敏 《理论导刊》2007,(11):10-12
邓小平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观察、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复杂利益关系问题,形成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利益协调观,并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利益协调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灵活的协调方法,对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企业劳动关系的“后危机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企业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体现在劳动报酬、劳动需求和劳动心理三个方面的后危机现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后危机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要构建包括利益共享观、工资共决制、激励方法、心理契约、三方协调五方面内容的应对策略,使后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企业在进入后危机时代的同时,企业劳动关系也出现了体现在劳动报酬、劳动需求和劳动心理三个方面的"后危机现象".劳动者与企业之间的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是劳动关系"后危机现象"产生的根源.为此,要构建包括利益共享观、工资共决制、激励方法、心理契约、三方协调五方面内容的应对策略,使后危机时代的劳动关系趋向和谐.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规范社会运行的工具,其实质是对社会资源的权威性分配。为解决由于资源的稀缺而产生的利益分配冲突,公共政策必须在“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利益、主体利益与客体利益的博弈中,在政策稳定与政策创新、政策数量与政策质量的辩证关系中寻求与创设平衡。这几个平衡是公共政策的内在要求与外在期望的统一,也是公共政策理性化与科学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