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0篇
中国政治   7篇
综合类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公共生活和公共利益是公共权力产生的基础。公共权力具有公共性、权威性、腐蚀性和扩张性的特点。公共权力的滥用、悬置、缺位和错位是公共权力侵害公民权利的主要原因,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是保证公共权力正确运用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这方面的实践,列宁曾写过宗教与社会主义的文章,但也没有全面论述二者的关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新中国建国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上,既...  相似文献   
13.
宗教情感是宗教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探讨了宗教情感的内容和实质,它与宗教活动的关系,及其特殊的功能和作用。作者认为,宗教情感是宗教徒所特有的心境和激情,是宗教活动的动力和核心,正是由于宗教情感的作用,才使宗教组织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所谓核心,就是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决定性作用的东西。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与精神实质,第一位的就是要准确理解“以人为本”。比如,要理解第一要义是发展,就必须与“以人为本”联系起来,牢牢把握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否则发展就失去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人们的价值观领域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价值真空、价值多元、价值错位、价值悬置、价值虚无等普遍存在于当今民众的观念中。应尽快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治安”栏目自开办以来得到了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去年,我们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新农村治安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为进一步办好这个栏目,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嘉宾,从社会治安角度谈一谈公平正义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希望关注新农村治安问题的专家、学者以及广大读者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积极参与研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对宗教的本质,应该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界定。传统的对宗教的界定,往往偏重于意识形态,实际上只是对宗教观念的界定。作者对宗教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宏观考察后指出,宗教是一个包括了宗教徒、宗教观念、宗教制度、宗教行为这四个要素的社会实体,对宗教的界定应该以此为根据,即宗教是感到不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崇拜异己力量的社会意识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设施和行为。科学的认识宗教的本质,在理论上,便于我们把握宗教的全貌,扩大其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在实践上,对于我们正确执行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促进安定团结,调动各民族信教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以及处理好一些国际间的关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辛世俊 《学习论坛》2009,25(6):11-14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是关键.从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背景的角度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主要是把握以人为本是现代化建设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迫切呼唤,以人为本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以人为本是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宝贵启示.从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辩证联系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应该看到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它贯穿于科学发展观要素的各个方面,起着统帅的作用.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地位,需要我们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入的各种问题:第一,使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入文关怀.第二,应特别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第三,解决因满足公共利益需要而给公民个人带来困难和麻烦的所有问题.第四,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第五,充分发挥政府在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矛盾构成世界的原理、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原理、事物的价值性原理是区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指那些起决定作用的、具有质的规定性的、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与其他制度区别开来的制度。这些制度具有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丢掉或丧失这些制度,就会犯颠覆性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指那些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体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制度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体现在国家治理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制度和体制机制上,上接国家治理体系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之基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严密、完整的制度体系,其中,起四梁八柱作用的是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而居于统领地位的是党的领导制度。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保护人民合法权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20.
辛世俊 《学习论坛》2006,22(5):8-10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组织河南省伦理学界的四位知名专家,分别从"八荣八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八荣八耻"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创新,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思路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角度,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