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72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郭芳  苏枫 《小康》2009,(9):44-47
在中国“雄鸡”式的地理版图上,“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格局正在改变,中国跑车的“四轮驱动”时代正在开启。  相似文献   
82.
1950年夏,朝鲜内战局势因美国的出兵干预而趋于复杂化。战火开始向中国边界蔓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毅然作出抗美援朝的重大决策。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谁能够承担起赴朝抗美这一重任呢?  相似文献   
83.
中国改革开发放以来.与工业化飞速前进相伴的是同样前所未有的城市化速度。中国城市人口从1.73亿人起步.到现在为止,已经增加到5.7亿人.也就是说,不到30年,城市人口就增加了4亿人。  相似文献   
84.
郭芳 《小康》2007,(3):22-25
政府是一个社会发展的火车头,古今中外莫不如此。因此,一个政府倘若丧失了创新的激情,那社会也就没有了活力。反之,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政府也大多充满创新激情。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政府创新的成效尤为明显。习惯于市场经济高效率的社会民众,越来越无法接受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的低效率。政府的廉洁高效成为必然要求。中国经济的逢勃发展,推动着政府的改革创新。2006年,我们推荐了新农村建设十大典型创新案例。2007年,《小康》从全国无数的创新案例中选出了十个不同领域中极具代表性的典型予以推荐。他们或者在现有条件下更好地提供服务,或者引发了深层次的制度和体制创新。当然,政府行为的最终裁判权应当属于它所服务的公民。因为政府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公民提供最优质的公共服务。供图/CFP  相似文献   
85.
郭芳 《小康》2007,(11):56-58
蒋锡培比别人更早地发现了这样做的好处。人们把这样的本领叫做眼光。后来发生的一切全部证明,此人拥有超越常人的眼光、谋略和胸怀。而这一切全都隐藏于他那憨态可掬的笑容之下。你可以说他大智若愚,当然,你也可以怀疑他的外表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86.
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构建需从以下诸方面入手:一、提高文化自觉;二、在维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同时吸纳西方先进文化;三、加快传统文化转化;四加强主导文化的价值引导,做好多元文化形态下的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87.
郭芳  李彪 《小康》2009,(11):66-69
在改革领域,房改被认为是一项高度复杂的改革,“房改”改什么?要不要“二次房改”,每次只要有细微的声音传来,都会住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相似文献   
88.
郭芳  兰燕飞 《小康》2009,(12):20-25
2009年的年度关键词之一,是“反腐风暴”。 10月24日,贵州省政协主席黄瑶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而黄瑶已是今年落马的第15个省部级高官。2009年,除了高官的“落马”频率之高实属罕见,至今已经有10多位省区市一把手高调表态布置反腐。一场全方位反腐风暴席卷全国。  相似文献   
89.
郭芳  董显苹 《政府法制》2014,(21):36-38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这是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于2012年12月6日发布的一条案件查处通报,也是其首次发布案件查处通报.李春城的落马正式开启了十八大之后中共前所未有的反腐大幕.而中央纪委监察部网从此也不断刷新着全国各省份官员被查处的通报情况.据《中国经济周刊》统计,截至发稿前,该网站发布的被查处的省部级干部已达26人,其中两名为中央委员.四川、湖北、贵州、湖南、山西、海南、江西、重庆……这些省份均有副省级以上官员被宣布查处.  相似文献   
90.
魏群  郭芳 《小康》2008,(3):52-68
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东莞建市20年。这是一个当下最具争议的城市。上世纪末,这个城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火箭的速度,进入了史上最富有的时期。刚刚过去的2007年,东莞GDP突破3000亿元,富可敌省;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中国经济城市排名中,东莞从第15位跃升为第8位;《2007年广东区域综合竞争力评估分析报告》显示,东莞的综合竞争力和综合发展后劲双双领跑广东,位居全省第一。争议如影随形。进入本世纪,"东莞模式"正在逼向极限土地、电力等资源日渐匮乏,原材料、劳动力价格急速上涨,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土地空间难以为继,能源难以为继,环境容量难以为继,社会容量难以为继,旧的"东莞模式"亦难以为继。同时,物质上的富有终难掩盖其人文发展的缓慢,以及社会管理的滞后——农民的惯性依然顽固,社会治安更加严峻。越富有,反差越强烈。原于人文素质积累的速度远无法匹敌财富积累的速度。这显然不能简单归咎于人们对东莞的偏见。当局者也并不迷。自上而下,务实的东莞人已经直面问题,开始了经济社会的双转型。然而,这并不比当年的共同脱贫来得更容易。毫无疑问,转型必然发生。但转型的主体是谁?转型的动力何在?未来在哪里?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的阵地,这里可能是经验,但也可能是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