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23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31.
时常听到一些基层干部抱怨工作不好做,因为总有些“刁民”闹事。但一旦深入调查,人们就会发现,所谓的“刁民”往往是被冤枉的。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刁民”。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黑心赚黑钱石粉充豆粉》里的那些村民就是市场经济下出现的典型的“刁民”。这些人不管别人死活,把搞建筑用的滑石粉兑到豆粉里制成大量的所谓豆制食品,销往全国各地。想想真是可怕,用掺了30%的建筑用滑石粉制作出来的所谓“豆制品”,怎么能卖给人吃!这些“刁民”所作所为实在愧对良心,天理不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刁民”,或者说这些“刁…  相似文献   
32.
面对“于丹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于丹论语心得》的热播,这两年原本就热闹的“兴国学”又有升温“开锅”之势。乡下的书店我不知道,不能妄说,现在只要你一进城市书店,满眼都是这种精神快餐,不,著作——仿佛全国人民都成了小学生。当然,正像有论者说的,“今天听上去有老生常谈之嫌,但却堪称真理的一件事情是,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未来人类最稀缺的不是粮食,不是水,不是石油,而是人们的注意力”。没想到,这本来就不难懂的意思,现在又让“于丹现象”诠释了一回。  相似文献   
33.
我所在的这座城市的一所小学里,班干部的“民主评议”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当地媒体以《娃娃们的民主评议》为题作了报道。不要小看孩子们的这种“民主评议”,说不定若干年后,从他们这一代开始,中国的民主意识将更加深入人心。孩子们的“民主评议”搞得那么认真,大人们真是应该学一学。如果大人们的“民主评议”也这么认真,我们这个社会的民主进程就会快得多。  相似文献   
34.
自4月25日《南方都市报》报道孙志刚之死这件事以来,我想了很多:为什么时至今日还会发生这样的事,主要原因、深层原因在哪里?说到底,还是整个社会的法制意识淡薄。在这样的土壤上生长的只是权力而不是法。在我们这里只有权力,只尊重权力。一个城市,一个地方,一个机关,一个部门,总之凡有人群的地方,谁的权力大谁就是最大的“法”,或说权力就是法。对于这一点,自己大半生以来一  相似文献   
35.
坐了两年牢,出来仍是新闻人物。自称"连日记都不会写",却出狱即开了博客。近来读了几篇有关许霆出狱后的报道,给人一个强烈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  相似文献   
36.
<正>在中国一位出版人的博客中读到一篇文章,是作者在看话剧《操场》之后"所想到的":《知识分子怎么了?》。这里显然说的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那么中国的知识分子又怎么了呢?博文中,话剧《操场》的作者邹静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是这么表示的:  相似文献   
37.
38.
生死断想     
我们古代的庄周、二十世纪的鲁迅先生以及伟大的物理学家犹太人爱因斯坦,他们可称得上有大智慧的人。他们把死看得很轻。特别是鲁迅先生,被当时的欧洲医生誉为“最能抵抗疾病的典型的中国人“,并说,“倘是欧洲人,则在五年前已经死掉“。病死五年而没死的人,还在用那支“金不换“坚持征战,却不想法子医病,看轻生命由此可见一斑。现在有些人,无病呻吟,小病大养。今天这“王浆“,明日那补品,开个没完,反正是公家的钱。活着那么使劲地吃喝玩乐加保养,怕的就是个死。若是现在真地制出了不说“长生不死“药,即便是能延年个百儿  相似文献   
39.
没有天生的﹃罪犯坯子○闵良臣常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说的是遗传,虽然未必全是事实,然大家似乎都信。可“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又作何解?过去偶尔也有些不明白,有的家庭,不论爹娘,还是兄弟姊妹,都很本分,唯有其中一个孩子却成了罪犯。还...  相似文献   
40.
大约是缺少文艺细胞,因而无缘上台演出过什么;又因人已中年,仍没个一官半职,因而印象中也没在那大会主席台上“就坐”过。这一“过”二“过”,我也就不知在台上看台下到底能看见什么,效果如何。 一天独自闲坐,打开电视机,戏里白玉霜正在戏台上演唱。当时坐在楼上作为观众的警察署署长不安好心,对身旁看戏的袁师长说什么白玉霜正在用媚眼勾引台下观众。不料,这位虽然也不是好东西的袁师长毕竟多懂点常识,随口一句“台上哪看见台下”,给了署长一个尴尬。 无论剧中的袁师长如何坏,只要不因人废言,都不能不承认他的这句“台上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