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8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7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当前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动因、趋势和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促成了公民社会的现代发育,推动了公共意识的现代生长。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是当前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动因。公共意识的理性生长、公共意识的公共指向、公共意识的世俗关切是当前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趋势。公共意识的勃然生长固然可喜,但目前出现的公共意识的总体旁落、公共意识的滥用与错用和公共意识的被侵蚀是其生长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12.
意识形态描绘与论证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景,建构与影响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感,影响着政治体系的正常运行。在当今文化多元化格局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能为当代中国政治提供合法性支持、情感型归属与主体性确证,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本原性基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在多元文化冲突、西方文化入侵和文化话语权疲软下的三维危机呈现,是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弱化的现实诱因。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基,焕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活力,创新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传播,是推进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进路。  相似文献   
13.
陈付龙 《岭南学刊》2009,(6):102-105
人具有文化归属性,作为一种人的生存样态,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具有先天、先在和潜在的制约和影响。理清我国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预制,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公共意识生长的文化路径。专制型文化、计划型文化、市场型文化和公共型文化对我国公共意识的生长表现出不同的预制功能。  相似文献   
14.
浅议高校大学生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在其成长过程中,面临一系列风险.当前,高校大学生风险意识薄弱,高校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滞后,有必要建立有效的大学生风险防范的指导机构,加强风险意识的宣传和教育,建立多样的风险规避体系,从而提升大学生辩证看待和正确处理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萨特自由观虽然推行“绝对自由”,但其“自由”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一开始就蕴含着“不自由”。为了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其自由观,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角度对萨特自由观中蕴含的“不自由”作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从道德发展的动力始点——制度激励、利益诱导、道德供给三个始点出发,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共参与的程度与水平不仅是检验公共参与有序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新时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尺。审视公共参与有序化的现代推进,广度、深度、效度的三个空间维度是当前公共参与"合度"的参量定位,从动态的视角回答了公共参与何以"合度"及如何"合度",公共参与有序化也有待于公共参与在广度、深度、效度的三维空间中保持一个合理张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一元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的演变,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置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土壤;公共领域的壮大、公民社会的兴起、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契机;从利益整合、政治整合、价值整合的三个层面进行的社会整合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不同历史时空中,政治参与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适应不同历史时空中的社会变迁趋势,自觉转换和更新政治参与样态是任何一个国家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因为这是影响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管窥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治参与的历史嬗变,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视域分析,不难发现,我国政治参与呈现革命动员型、内爆私域型和对话博弈型的图式变奏。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时期,出现了文明发展进程中的社会剧烈震荡性的道德失范.如何积极地克服道德失范,建构一个超越“实然“的“应然“社会道德体系,是理论工作者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基于社会和人的发展的视阈,从道德发展的政治保障、特质动力、精神支撑三个维度,对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