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5篇
中国共产党   25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两制”共存的历史,也是“两制”较量的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何处理“两制”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关于“两制”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判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路;关于“两制”相处之道,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战略方针;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提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的战略构想;关于如何瓦解西方“和平演变”,毛泽东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战略应对;关于如何应对西方遏制围堵打压,毛泽东提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对“两制”关系的战略思考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2.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确定的,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社会主义本质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阶段的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是不确定的,不存在单一固定的模板。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中国版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态,是中国独到的、独有的、独特的社会主义形态。社会主义不是凝固不变的,中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在中国的实现形态不可能一成不变,对如何全面地、完整地、有效地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没有终结。展望未来,我们要继续创新社会主义本质的中国实现形式和实践路径,书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53.
社区警务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一种新警务模式,其具体运作应体现“五化”特征,即社区治理“对策化”,警民关系“伙伴化”,警察形象“柔性化”,警务权力“分散化”和工作考核“外部化”。  相似文献   
54.
为纪念改革开放及解放思想大讨论三十周年,同时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立足新的起点,继续推进思想解放"的精神,我们组织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部分专家学者结合湖南实际,就如何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富民强省进行研讨。现将研讨观点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5.
扶助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弱势群体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当前我国利益分配形成一座金字塔,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处于社会利益金字塔的底层。弱势群体生成是社会变迁的结果,社会原因是主要原因。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应该“成本大家分摊,成果大家共享”。扶助弱势群体事关我们党的执政基础,是党取得最大执政合法性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6.
陈曙光  高静 《求实》2006,(6):71-73
当前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而与此同时国内的职务犯罪也呈现居高不下之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犯罪人的职务也越来越高,社会危害越来越严重。职务犯罪原因何在,又应采取何种对策,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57.
化解文化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既是社会和谐、统一的力量,也是社会混乱、分裂的重要根源。正视、分析并积极化解文化主体、中西文化、文化转型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存在的文化矛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化解文化矛盾必须从整体上探索文化矛盾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倡导社会普遍认同的文化精神,加快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加速文化的整合,实现文明的共存。  相似文献   
58.
陈曙光 《湖湘论坛》2007,20(4):12-14
"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人学的基本问题".但人与世界究竟是"比肩并列"的两个"存在",还是同一"存在"的两个方面,或者说人与世界的关系究竟是分离的,还是统一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理论人学与实践人学的分水岭和试金石.西方传统人学在回答人学"基本问题"时走的都是同一路径,即将前提预设为人与世界本来是分离的,只有在超验的思想世界中才能实现二者的统一;而马克思在回答这一"基本问题"时,则实现了革命性的颠覆,他认为传统人学的前提预设本身就是不成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原本就是统一的,不存在感性的经验世界和超感性的本体世界的分离.  相似文献   
59.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社区的稳定与否是保障我国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当前,农村社区正处于经济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交织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影响稳定的消极性越轨行为,认真研究这些消极性越轨行为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应采取的对策,对保持农村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0.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解读:第一,以什么“人”为本?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人类向度,但要防止无视其他物类的人类中心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集体向度,但要防止用集体压制个人的集体专制主义;以人为本必须体现个体向度,但要防止个人至上的极端个人主义。第二,以人的“什么”为本?以人为本不是以个别人、少数人、个别阶级、阶层、政党或特权集团的利益为本,而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第三,“什么人”以人为本?从广义上讲,人人都是实施以人为本的主体;从狭义上讲,其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第四,以人为本的“本”是什么?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指“本体”,而是指“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