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199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正>城市是人类物质繁荣和精神文明的中心,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指街道、绿地、公园、广场以及其他由公众所有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公共空间最为重要的功能是其社交性,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和生活连通。城市的首要功能是允许和鼓励不同人、不同人群之间的会面和交流,为人类社  相似文献   
12.
失落与再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3.
“大换届,大变动”2006年是地方党委换届的关键年。早在2006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贺国强就透露,地方党委从2006年开始换届,预计2006年下半年完成14个省,2007年上半年完成剩下的17个省份。2006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张庆黎任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拉开了2006年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扶贫与反贫困工作具有长期性.在2020年全国贫困县全部脱帽和所有贫困人口脱贫的发展目标下,脱贫与返贫压力并存,后精准扶贫时代的返贫治理至关重要.以江苏省H县脱贫和防止返贫攻坚战为例,系统考察其在返贫治理机制上的创新,可以发现,H县建立了返贫阻断、资源下乡和组织下沉三大返贫治理机制.返贫阻断机制切断了脱贫人员返贫路径...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共空间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而多元的功能,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舞台、公共参与的重要平台以及城市活力和多元生活的重要源泉。城市公共空间治理存在以国家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和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三种典型模式。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是一种典型的以国家为中心的治理模式,这就导致公共空间治理遭遇治理理念与治理目标的迷失、治理边界与治理责任的模糊,治理技术与治理价值的张力三重治理困境。为此,要从树立民本、服务和宜居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理念、构建整合性的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和加快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技术创新等方面促进城市公共空间治理模式创新,进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创造美好城市生活。  相似文献   
16.
陈水生 《人民论坛》2022,(Z1):50-53
基层换届后,有极少数新上任干部胡作为乱作为,好高骛远,标新立异,热衷于改弦更张、另起炉灶,烧起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导致新旧政策之间充满冲突和张力且缺乏衔接,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道而驰。要高度警惕此种思维和行为,在常态化和制度化而非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中追求治理绩效,在长期而非短期化的治理行为中实现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的终结与数字时代治理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管理理论因其过分强调效率、市场、分权和竞争,引发了不平等、公共价值缺失、碎片化等问题,受到学者批判.数字时代治理诞生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式微与数字时代来临的理论和时代背景中,既是对新公共管理的超越,也是对数字时代的回应.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弊端、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经济全球化的扩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是数字时代治理产生的原因,重新整合、以需要为基础的整体主义和数字化变革是其主要理念.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理论,它对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增强政府回应性、解决社会问题、提供公共服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找回治理的“人民性”成为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聚焦“找回治理的‘人民性’”这一核心议题,系统考察人民建议征集的发展历程、实践创新、价值共创与运行机理。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人民建议征集以“人民性”为根本价值目标,通过汇民智、集民情、惠民生和聚民利四大机制实现了公共价值共创;在实际运作中,人民建议征集以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工具的整体协同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即通过政民双向互动的治理理念创新、高效联动的治理制度协同以及技术化和柔性化治理工具的融合运用,使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彰显治理“人民性”的制度保障。人民建议征集研究为“人民城市”和“人民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