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9篇
中国政治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始阶段的最初时刻,任弼时就是党的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新方针的参与制定者,并曾以其求实的精神和勇气,作出"暂停长沙暴动"的决断,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革命力量的继续受损,客观上支持了毛泽东起义部队的南进.对于在执行武装暴动政策中表现出来的盲动主义错误,任弼时发现较早并积极地坚决加以纠正.尤其在六大筹备和召开期间,留守国内参与党的全面领导工作,对城市、农村、军事各项斗争的开展和党组织自身的整顿和建设,探索复兴与发展中国革命的方式、道路,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年仅二十几岁的任弼时,就已在阶级大搏斗中成长为一位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的领导人.  相似文献   
22.
“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即第一步建设新民主主义,第二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曾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建国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党经过多年奋斗、探索而确立起来的,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体现。但是,在1953年,首先对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被立即但要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所代替,接着,立即过渡的思想又变成急于完成过渡的行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考察这一发展过程,是研究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对其中的几个具体问题谈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3.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有不少次会议以其具有的特殊的历史意义而载入史册。1962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是这类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会议之一。它不仅以7000人的规模,堪称史无前例,也不仅以推动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从而为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立下了巨大功劳,它还在发扬党内民主方面,创造了党的会议史上的一个突出范例。本文着重从后一个方面,即七千人大会所表现的良好的会风,谈些情况和看法。一中国共产党是有民主传统的政党,特别是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后,民主集中制曾得到很…  相似文献   
2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领袖人物研究的开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共领袖人物研究是中共党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分支之一。领袖人物研究热潮的兴起,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史研究繁荣发展的重要表现。中共领袖人物,自然包括中共80多年历史中从陈独秀和李大钊起,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但本文不涉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稳定的成熟的领导集体”(邓小平语)形成以前的  相似文献   
25.
周恩来与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秋冬至1928年上半年土地革命战争初始阶段,中共在实施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方针过程中,逐步形成并确立了在武装暴动和游击战争基础上创造农村割据局面的思想,这可称之为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这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最初表述,是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整个过程中的第一步成果.六大前,周恩来是"农村割据"的大力倡导者和有力的推动者之一;六大期间,当对"农村割据"思想产生争论、出现否定这一思想的声浪之时,周恩来以鲜明的态度维护了这一思想.对中共早期"农村割据"思想的倡导和维护,是周恩来为开创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作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26.
《中共党史研究》1992年第4期发表王福选、阮守应的《也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一文(下简称“也谈”),对拙文《略谈“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与确立》(见《中共党史研究》1990年第6期,下简称拙文)提出商榷意见。对此,特予答复如下。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涵。这是前些年许多研究者都发表过意见的一个问题。拙文认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必须解决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中国革命首先到哪里和通过什么方式站住脚的问题;第二,党在长时期内以什么为工作重点问题;第三,最后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全国胜利问题。“也谈”文提出“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的看法,即以农村斗争为中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认为“只要这些基本内客有了(哪怕是初步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就算是‘基本形成’了”。我认为,这个概括恰恰把“农村包围城市”这个最重要的指示着中国革命发展轨迹的内容遗漏了。“农村包  相似文献   
27.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3期刊登的《对毛泽东使用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历史考察》一文(以下简称“历史考察”),对毛泽东使用和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三个概念的历史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考察。这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认识近代以来中国半  相似文献   
28.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但至今人们研究较少。对毛泽东与经济调整政治氛围的营造、毛泽东与调整方针的确定和贯彻、毛泽东与调整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毛泽东与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等诸多方面作综合考察,毛泽东是国民经济调整的最高决策者和强有力的支持者、推动者。毛泽东在调整时期犯有错误,同其他领导人在思路上存有差异的一面,但不应因过失而看不到他应有的地位,也不应因差异而看不到领导集体中基本问题上的一致的一面,以及毛泽东对他人形成正确思路所起到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9.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由这部著作所奠立、后来又得到发展的新民主主义学说,在1949年曾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或称新中国的“立国原理”。近年来不少论者把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论和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两大部分进行研究,认为毛泽东不仅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式的特殊的新民主义革命理论,而且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中所没有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笔者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和做法。按照这样的观点和做法,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是一个什么样的革命及  相似文献   
3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周恩来研究者们经过多年辛勤耕耘.最近推出了《周恩来年谱(1949—1976)》(以下简称《年谱》)。这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不仅规模宏大,上、中、下三册总计156万字,而且资料翔实可信,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建国后周恩来的业绩、思想、风范。它的出版,必将对人们历史地、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周恩来,对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各类专史的研究,起到巨大作用。周恩来伟大业绩的真实记录《年谱》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主要依据第一手资料,如周恩来手稿、工作台历,有关文件和会议记录,当事人的回忆、访谈记录等,同时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