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51篇
工人农民   31篇
世界政治   3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21篇
法律   830篇
中国共产党   276篇
中国政治   515篇
政治理论   174篇
综合类   89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91篇
  2010年   288篇
  2009年   247篇
  2008年   271篇
  2007年   305篇
  2006年   277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51.
《治安管理处罚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扩张了公安机关治安处罚裁量权的范围、方式与程度,从而也引发了关于这种扩张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能够有效保护公民权益,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控制与监督等诸多问题的思考。有必要通过对治安管理处罚制度中行政裁量权价值的理性考量,在对比新旧法律规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这种扩张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同时有必要建立一种立法、行政和司法三位一体的监督控制体系来防止裁量权的滥用,督促这种权力始终运行在维护公民权益的最终价值轨道上。  相似文献   
852.
<正> 包拯的吏治思想涉及许多方面,对于为官准则、选人标准及职官监察等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包拯对于为官的基本准则做过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员,“尤须为国家顾惜纲纪也”。应该主动地遵守国家的法纪,服从国家的调遣。“古所谓大臣者,能与天下国家同其休戚也。”如果“计较一小利害,不肯宣力,矧天下利害固有大于此者,朝廷欲谁使哉?”包拯以史为鉴,认为作为国家的官吏必须是“廉勤干事之人”,只有这样的人,才得委以重任。唐州知州赵尚宽,任内勤于政务,很有治绩。包拯十分赞赏,上书皇帝,“请且留再任,若更能招辑户口,特与升陟差遣。”相反,对于缺乏才干,没有治绩的官员,包拯多次上奏皇帝,请给予罢免或转任其它官职。除了对于官吏的治绩要求之外,包拯还对官员品德提出了要求。他认为,官员个人的品德要高,不得利用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官员虽然“身主大计,而乘势贱买所监临富民邸舍。”他贬斥这种人“无廉耻,不可处大位。”对有的官员仅因“多游宴”,包拯也认为“不可”,上书加以弹劾。  相似文献   
853.
郭义贵 《中外法学》1999,(3):124-127
<正> 哈罗德·J·伯尔曼(Harold J.Berman 1918——)是美国比较法和国际法、法律史、商法以及法哲学诸领域公认的权威,世界著名的苏俄法专家之一。 《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式》(以下简称《法律与革命》)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晶,其创意始于1938年,至1983年问世,时间跨度竟达45年之久。全书洋洋洒洒不下70万字(据中译本),生动、细腻地描述了作为西方法律传统背景的民俗法,探讨了伴随着教皇革命而来的西方法律传统在欧洲大学中的起源、西方法律传统的神学渊源等问题,堪称西方法律史的一部力作。  相似文献   
854.
流动人口高危行为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骆华松  莫国芳  吴瑛 《思想战线》2002,28(2):114-116
与城市常驻居民相比 ,流动人口的高危行为更为明显。高危行为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运用社会控制理论、社会隔离理论和社会地理网络理论深入分析流动人口从事高危行为的原因和理论机制 ,提出对流动人口高危行为及其后果分析的理论框架 ,可以为现代社会中流动人口的社会行为控制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55.
Post-Mao’s economic reforms have led many China analysts to observe that post-Mao China has been moving toward capitalism or “capitalist takeover” has occurred in post-Mao China. This observation has a significant implication both for the US foreign economic policy and in the study of regime change in post-Mao China.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visit and reassess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n post-Mao China to obtain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central reality in post-Mao China on the one side, while on the other to rebut the assertion of “capitalist takeover” in post-Mao China. Through a systematic survey of party documents, policy statements, leaders’ speeches, official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general academic studies on the post-Mao reform in English and in Chines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post-Mao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long the three key empirical dimensions in terms of systemic change: the existence of capitalist elements, the ownership structure, and the role of the market in the Chinese economy. The findings based on fresh empirical evidence suggest that China has not made any significant change from communism toward capitalism in any of those fields despite the considerable change made in the past 20 years. Sujian Guo was a former policy analyst at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during 1987–1991. He is currently a Ph.D. candidate in Political Science at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 writing a dissertation entitled “The Totalitarian Model Revisited: Assessing the Post-Mao Regime Change.” His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are Comparative Politics,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Methodology. His research interests have focused on comparative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democratic transition/democratization, regime change in post-Mao China, China/Asian politics. His publications include numerous articles in some of the above areas. His most recent articles appeared in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Issues & Studies, andJournal of Northeast Asian Studies.  相似文献   
856.
本文是关于中国西南扶贫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贵州项目区受益农户、业务局对世行扶贫项目机构的满意度、管理印象、期望值的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者均表示出对项目机构较好的满意度、心理认同和较高的期望值。从中也说明 ,世界银行贷款扶贫项目机构的制度化、专业化、规范化职能体系和财务报帐机制是扶贫项目机构在五年的项目过程中项目受益地产生良好社会效益的根本原因之一。同时扶贫项目机构不仅造就一批高素质、极具敬业精神和现代管理意识的管理队伍 ,而且这一“财富”又将有助于推动这一世纪的国际社会主题———“相对贫困”的扶贫管理工作走向科学和高效化。所以 ,项目机构建设的研究应该是长期而艰巨的  相似文献   
857.
公安交警在防范和控制违法犯罪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了充分发挥交警的治安防范职能 ,应当抓好交通管理和治安管理业务在各警种 ,尤其是交警和巡警之间相互渗透的工作。驾驶员交通安全组织是未被发现的重要治安力量 ,交通管理部门在对其进行交通安全指导的同时 ,应进行治安防范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858.
HLA 是迄今人类最复杂的遗传多态性系统,其在法医学上的应用,包括亲子鉴定和个人识别的重要性日益被认识。作者等对血痕、血清和唾液的 HLA 测定的研究结果证明:(1)血痕中存在较强的抗补体作用。应用淋巴细胞毒抑制试验测定血痕的 HLA 时,增加补体用量可使测定的正确率达100%,经90天的血痕仍能完全正确检出 HLA 型。(2)血清的 HLA 测定是可行的,这对远道送检血清及尸体血清测定 HLA 有一定价值。(3)唾液中有可溶性 HLA 抗原存在。  相似文献   
859.
法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当代中国法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存在许多亟待改革的问题.理工院校在法学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面应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为主,辅之以讨论式、模拟法庭、诊所式教学相互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发挥理工院校在学科交叉培养方面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法学教育.  相似文献   
860.
<正> 一、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英国的少年违法犯罪,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性任务。撒切尔领导下的保守党,在1979年5月大选中,从工党手中夺取政权以后,犯罪增加特别是少年违法犯罪的增加,乃成为"法与秩序"问题最为重要争论之点。以后,经过1983年6月大选,关于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