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37篇
政治理论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明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冲突的根源,而是互补的基础,是创新发展的前提。不同文明国家之间,交流互鉴越频繁、越深入,彼此之间也就越认同、越尊重,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也就越牢;交流互鉴越稀少、越浮浅,相互之间也就越容易误解,越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国家之间的关系就会处于紧张状态,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就没有基础。  相似文献   
22.
近年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国际学术界有了对话的平台,但学术创新仍是这一学科中国化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学术研究的目的是创新,要有所创新就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包括理论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中国人类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主要目的是对世界学术提供独特的贡献。建构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既要适合研究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研究,同时也要能够适合全人类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23.
中西治学目的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2,28(5):89-94
中西的学术源流和体系不同 ,治学目的也各有差异 ,西方注重“求知”、“求法则” ,注重探索自然和社会内在的规律 ,构建理论和进行分析 ;中国传统学术则注重“求用”、“求事实” ,讲究立论谨慎 ,言必有据 ,注重研究某一具体事物、现象或事物的特殊性 ,分析其因果关系及变迁过程。中西学术各有所长 ,取长补短 ,互为补充 ,才是中国学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4.
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的基础。失去了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就失去了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护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2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1、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文化战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制订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9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关于保护传统和民间文化的建议》。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出有关决议,建立“活态文化财产”(又译“活文化财产”,即人类活态财富)制度。2000年,教科文组织开始实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简称“代表作”)项目。2001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1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  相似文献   
26.
全球化中文化的趋同性与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市场化工具理性与民族文化价值理性的悖反、文化多元与文化一元主导的矛盾,消解着民族凝聚力的文化认同基础。为有效以文化认同的提振、内聚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要秉承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破立并举的辩证原则构筑文化认同的思想基础;要以经济发展、科学的舆论引导及社会实践同向并进构筑文化认同的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7.
<正>国内外现代化学界一般认为,"人"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思想、精神、理念、知识、素质、能力、思维、心态等现代化。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与"人"的现代化水平不高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一度走进"重物轻人"的误区,"人"的现代化滞后于"物"的现代化,成为持续推进中国现  相似文献   
28.
2005年5月,管彦波同志的《《文化与艺术———中国少数民族头饰文化研究》(以下简称《文化与艺术》)终于公开出版了,作为交流也作为祝贺,现把这本新著介绍给读者。坦率地说,以中国少数民族头饰为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在选题上并不能给人们以新颖独特的视角冲击,更不可能填补什么“空白”,开拓什么“处女地”,亦即这是非常大众化的选题。面对这样的选题,在强调选好题、破好题是作文成功关键的一步的当下,这无疑是吃力不讨好的一个举措。然而,众所周知的事实告诉我们,学术研究的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如果每一项研究都要寻求去填补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29.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7,(4):115-116
杨福泉先生的新著《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民族史学和民族学界一部力作。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调查积累的丰厚民族学资料和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基础,对历史上纳西族和藏族的族源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经贸关系、语言和文学艺术关系等,作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其一  相似文献   
30.
每一个地方都有地名,但地名不是历来就有的,它是随着人类定居而产生的。在人类社会早期,人类靠采集,狩猎为生,人群四处游徙,居无定所,因而不需要地名。从游徙到定居,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人类定居之后,人们才会给自己或他群所居住的地方起名,于是便产生了地名。然而,最早的地名不是随意起的,也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的产生主要根据在该地上居住的氏族或部落的名称,以表示该地是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