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0篇
工人农民   4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王凡夫 《检察风云》2008,(18):14-16
上世纪初,<天津青年>向国人提出刻骨铭心的三问:中国何时能向奥运会派出运动员?中国何时能赢得奥运会金牌?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然而,当历史迈进2008年夏天,中国已悉答三问.……  相似文献   
22.
王凡夫 《检察风云》2008,(20):58-60
16年前,中国企业人朱新礼创建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16年后,"汇源"这位花季新娘,戴上"可口可乐"这位异国新郎送来的婚戒。消息传出,举国议论。议论中有对西方跨国公司发展趋势的分析,有对美国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隐忧,有对"汇源"品牌难以割舍的情怀,更有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将该并购事件上升至民族气节高度的壮怀激烈。新千年新世纪,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秩序,然而面对"汇源"出嫁一事,国人心态依然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23.
凡夫 《工友》2007,(12):44-46
如今,有人常常哀叹生意不好做,总想找捷径,四处寻找别人没有做过的项目,认为只有那样才能够有把握赚钱。但是湖北省山城十堰市有个做皮鞋买卖的聪明小女子,她在经营过程中,也遭遇过"寒流",但她很快开动脑筋,建立起一套自己的客户信息小档案,通过客户信息反馈,来选购皮鞋款式、皮鞋档次和为客户提供服务内容。结果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令同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24.
不举白旗     
一位记者朋友采访回来,跟我忿忿然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地青年小A因为违法犯罪被判监多年,入狱之后痛悔不已,改过自新的愿望非常强烈,不但自己积极改造,还配合监狱管理干部感化帮教其他犯人,因此,多次立功而提前两年获得新生。提前获释回到社会,按理说该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可小A却发觉自己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可以说毫无希望可言。家庭亲友对他另眼相看,他感到时时  相似文献   
25.
渔民捕到一条幼鲨,把它送进海洋馆里。海洋馆的管理员非常喜欢这个“小霸王”,每天都精心地调配可口而又富有营养的食品,把它喂得肥肥胖胖。可是,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却让小鲨养成了一种懒惰的习惯。每天,它除了吃东西以外就只知道睡觉。来海洋馆参观的孩子们想看一看鲨鱼凶猛骠悍的模样,但是,无论怎样逗它,它都躺在一个角落里呼呼大睡,不理不睬,连眼皮都懒得抬一抬。  相似文献   
26.
法国的行政诉讼制度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国解决行政争议有其特殊性,既不是由一般的行机关解决,也不是由一般的司法机关解决,而是由特设普通法院之外的专门法院即行政法院管辖。现行法国政法院体系由最高行政法院、各地方行政法院和专门政法院组成,隶属于行政系统。法国最高行政法院由拿破仑创建于1799年,原为法国务院,目的是摆脱普通法院的束缚。1799年的宪法规其职权为负责草拟法律草案和公共行政条例以及解决政纠纷。1806年在其内部成立一个诉讼委员会,集中行行政争议裁决的职责。从此以后,行政法院的立法咨询能和行政争议裁决职能正式分开。1889年,最高行政法对于行政诉讼案…  相似文献   
27.
巧借码头赚取第一桶金今年55岁的陶全清出生于湖北省恩施市建始县的一个农民家庭。20岁那年,陶全清与丈夫结婚,先后生下两儿一女。她和爱人摆地摊,后又开小餐馆,含辛茹苦地将3个孩子先后送进了大学校门。  相似文献   
28.
凡夫 《工友》2007,(10):40-43
9年前,一个初中尚未毕业的农村青年,在城里打工受到不公正待遇,在多次索赔无望的情况下,他一怒之下,将原单位告上了法庭,并  相似文献   
29.
健康是1     
人生如资本数码,健康排第一。把健康比做1,政绩、家庭、知识等则紧随其后均为0。如果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30.
笔者近日道听途闻这么一个故事。某地一位青年农民,外出闯荡多年发了笔小财,也积累了一套法律知识和社会经验,回乡设立了一个“维护农民权益基金会”,投入10多万元,专门为农民讨公道,与侵犯农民利益的行为打官司。他甚至公然扬言:“如果每年和乡里打上12场官司,看他们还有没有精力来损害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