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1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6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 毫秒
21.
本文简要介绍了网络医学信息资源的种类,国内外著名的医学网站名称、内容、服务宗旨和设置栏目等相关信息,并初步探讨了在新形势下,教师该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医学信息资源,做好药理学教学工作,以使网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2.
包虫病的诊断是监测本病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的重要手段,而免疫学诊断技术以其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等优点在包虫病的诊断中已显示出很大潜力,尤其是多种诊断方法同步进行,能提供更可靠的诊断结果。本试验正是基于这一点来研究皮内试验(ID)、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种方法对绵羊包虫病的诊断效果及互补性。  相似文献   
23.
根据BpeeB(1970)提出中华皮蝇是纹皮蝇的一个亚种(即中华纹皮蝇Hypoderma lineatum sinense P1.)和1984年有人提出两者是一个种的说 法。我们对寄生牦牛的中华皮蝇(H.sinense P1.)和纹皮蝇(H.lineatumDe Vill.)的三龄幼虫用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进行生化分析比较,其结果:凝胶条用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后,中华皮蝇显示21条蛋白质区带,纹皮蝇显示15条蛋白质区带,而且在带的分布上。互相之间也不相同;主带分子量:中华皮蝇分别为56000,44000,36000,30000,27000,22000和16000;纹皮蝇分别为81000,56000,44000,17000,16000和15000,互相之间也不相同。说明中华皮蝇和纹皮蝇不是一个种,而是两个独立的种,根据亚种的先决条件,前者也不是后者的一个亚种。  相似文献   
24.
将23只试验犬分成5组,分别于犬皮下植入研制的3种犬用吡喹酮缓释包埋剂后6~8个月,用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进行攻击感染,根据在犬小肠内所获绦虫数及缓释包埋剂释放吡喹酮的多少,判定其对犬的预防保护作用。结果表明,缓释包埋剂3号组植入7个月时攻击感染,组平均绦虫数比对照组低98.46%,植入12个月左右药物才释放完毕;缓释包埋剂1号组植入6个月时攻击感染,组平均绦虫数比对照组低100%,但此剂型药物释放较快,植入2个月时已被吸收64.44%,植入3~4个月时包埋剂已被全部吸收,植入8个月时对攻击感染已无预防保护力。综合评价结果以缓释包埋剂3号组最优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于1988年8月至1989年2月,在棘球蚴病的高发区皇城羊场,用X光胸透和超声波检查肝脏,从400只绵羊中筛选出55只包囊直径大于3cm未钙化的棘球蚴病羊,分为8组,用吡喹酮和丙硫苯咪唑进行了治疗,一个月后进行剖杀。疗效判定标准采用:原头蚴感染小白鼠试验、原头蚴活体染色试验、原头蚴和包囊的电镜和光镜的病理学观察、体重测定、临床观察、间凝和酶标的血清学检测。结果,以原头蚴感染小白鼠这一主要疗效判定标准衡量,8个组的疗效从优到劣排列次序为:①吡喹酮,100mg/kg,肌注3次组,疗效100%;②吡喹酮,100mg/kg,口服3次组,疗效71.05%;③丙硫苯咪唑脂质体注射液,50mg/kg,肌注2次组,疗效58.67%;其余各组疗效皆不显著。临床观察除吡喹酮,100mg/kg,肌注3次组,注射后大部分羊表现一时性跛行,有的尿液呈浅紫褐色,少数羊精神食欲差,9只试验羊前后死亡2只,其他各组均未见大的异常。综合判定治疗效果,首选吡喹酮口服组。  相似文献   
26.
皮内试验尽管是一种古老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但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操作简便,反应结果快速,故仍在广泛应用。绵羊包虫病的皮内试验,兰州兽医研究所在五十年代就进行过研究并予以报道。当前普遍认为,同时应用2~3种免疫学诊断方法,综合诊断绵羊包虫病,可提高其检出率。因此,我们拟定了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血球凝集试验和皮内试验等3种方法协同进行包虫病诊断的方案,故对皮内试验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7.
寄生蠕虫的共同抗原多为体抗原,特异抗原多为分泌/排泄抗原。包虫囊液中含较丰富的分泌/排泄产物,是获取包虫特异抗原的主要来源。但是囊液中还含有共同抗原和宿主体液成份,这是造成交叉反应和假阳性反应的因素。用包虫粗囊液作为抗原建立的诊断方法,往往特异性差、灵敏性低、囊液抗原成份不易标准化。本试验将盐析囊液抗原用于ELISA,以验证其在绵羊包虫病诊断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28.
用醋酸缓冲液和40%饱和硫酸铵连续沉淀法从绵羊棘球蚴囊液(SHCF)中得到部分纯化抗原(SPPCF),并从中分离了抗原A和抗原B,分别用单克隆抗体反向间接血凝试验(M-RPHA)、单克隆抗体双扩散试验(M-DD)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了鉴别,表明自制的三株单克隆抗体(McAb)均识别SHCF、SPPCF及抗原B,而不识别抗原A;用ELISA对阳、阴性血清检测,SPPCF、抗原A和抗原B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3.33%、83.33%和75%,阴性符合率分别为72.22%、86.11%和75%,表明抗原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优于SPPCF和抗原B。  相似文献   
29.
本文应用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分别对绵羊棘球蚴囊液粗抗原进行了亲和吸附,制得了亲和纯抗原,并用ELISA法测定其抗原性。试验表明,经过兔抗羊细颈囊尾蚴IgG吸附柱吸附后的抗原,与非疫区绵羊血清反应的OD值都低,而与疫区血清反应的OD值都较高。经过兔抗健康羊IgG吸附柱吸附后,在不影响阳性检出率的情况下,可以降低阴性血清所致的假阳性反应,同时提高了细颈囊尾蚴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30.
包虫病(棘球蚴病Hydatidnsis或Hydatid disedse)是一种古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尽管从本世纪初开始,即有人从事本病的治疗研究,特别是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学者筛选出十多种药物,并作了大量动物试验,但结果均不够理想。 有关绵羊包虫病的治疗,以往研究较少,主要是因为绵羊饲养周期短,有些地区感染率颇高,进行大群治疗难以取得经济效益,但从预防的角度考虑,应用化疗杀灭绵羊患病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