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2篇
中国政治   15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民族学     
民族学(源自希腊ethnos一词,即关于部落、民族等的学科)是研究民族的一门社会科学。它研究民族的起源、风俗习惯、文化与历史的关系。民族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形成该民族面貌的民族日常文化的传统特征。民族学资料主要来源于对民族生活的直接观察,如定点调研与考察调研、搜集各种文物等等,同时也利用调查表资料。在与考古学、历史学的相互影响下,民族学家重新编写民族历史,描述原始公社制度。民族的创造这一综合性问题把民族学与艺术学、民间文艺学联系起来,同时也与经济  相似文献   
32.
新公共管理与实质性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美国社会中恼人的问题依然存在:贫穷,低劣的教育质量,种族、性别及财富的不平等,犯罪与暴力,森林、农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其它自然资源的毁灭以及空气、水资源的污染,等等。这些问题之所以一直存在,原因之一是公众缺乏知识和政治影响力来迫使行政管理当局解决它们。前进的路上障碍重重:利益集团和经济精英们控制着信息和决策过程,官僚机构的行动迟缓,“专家”对民主性治理的抵制等。其结果是,人们潜在的愿望与社会现状脱节。  相似文献   
33.
中印(尼)两国人民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友好关系。这种友好关系的主要缔造者是长期居留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数百年来,华侨和印度尼西亚人民一道披荆斩棘,开发这个国家,并且还把祖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过去,对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发展作了伟大的貢献;华侨又是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的亲密战友。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是,去年底以来,印度尼西亚一小撮有势力集团竟在美帝国主义的唆使下,不顾国内外舆论的谴责,掀起一股排华的逆流。排华的后果是破坏不了中印(尼)人民的友谊,但相反却使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情况越来越恶化。印度尼西亚人民是坚决反对排华活动的。因为这违反整个印度尼西亚的根本利益。这一期,我们选登了三篇有关印度尼西亚有势力集团排华问题的文章供读者参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华侨对印度尼西亚发展的貢献”一文。今年6月23号,“人民日报”介绍了印度尼西亚著名作家阿南达·托尔的著作“在印度尼西亚的华侨”(雅加达,1960年3月出版)。本书作者以真正印度尼西亚人的声音,严正地谴责排华活动,以洋溢的感情畅谈华侨与印度尼西亚人民的友谊以及华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发展的貢献。这对于有势力集团搞排华活动所持的巅倒是非的谬论“华侨是第五纵队”。“华侨经济是殖民主义经济残余”,是个很好的驳斥。而且,从这里可以看出有势力集团的伎俩是如何地无耻。现在我们发表该书第六章,即“华侨对印度尼西亚发展的貢献”,以后将继续发表其他一些章节。此外,配合这个专輯,我们发表了四篇有关印度尼西亚财政和历史的文章。  相似文献   
34.
Hs—y,你可能也閱讀過苏班德理約外长于1959年12月9日致中华人民共和國陈毅外長的信了。因為信内所列各項問題都以号敷分類,所以我们便很容易將某一節的问題提出討論。信里的第14節我認為不但有偏见之處而且使人迷惑:  相似文献   
35.
超级大国对印度洋的兴趣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印度洋沿岸地区地理上的复杂性以及通向印度洋的主要交通渠道(从波斯湾的霍尔木兹海峡和红海南端的曼德海峡到马六甲海峡和好望角)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俄国对这地区的兴趣可以追溯到沙皇保罗时代,以及1801年沙俄帝国企图排除英国在印度的势力的年代。这些企图从来不是那么认真,这或许是因为俄国人没有军事力量去对英国挑战,或许是因为它的军队捲入到其他冲突,如:在欧洲对土耳其的作战,以及克里米亚战争和日俄战争,然而,沙俄的这个念头在整个十九世纪从未打消过。或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