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53篇
中国政治   19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新知书店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文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根据自己亲身经历、历经万般艰辛于1934年创作成功的不朽之作、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问世之后,很快被译成多种语言文本出版。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部著作先后用61种文字印行了600多次共3000余万册。这部世界名著的中文全译本在我国出版,也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书中主人翁保尔的英雄形象,也深深教育和激励了我国广大读者特别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引导了一批批热血青年踏上为祖国的独立解放和繁荣富强而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历程,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相似文献   
22.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开始进攻香港之前,香港暂时成为一个战争"避风港"。这一特殊的条件,遂成为一批文化人用不拿枪的方式参加祖国抗战的良好阵地,使香港变成抗日救亡运动的特殊文化据点。大批进步的团体和组织相继成立,进步刊物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出现。香港的抗日文化运动是香港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内容。此外,香港同胞还以其他形式组织和参与救亡运  相似文献   
23.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把耕地保护工作放在重要地位,其认识与实践大致可分为改革开放初期的耕地保护(1978—1985年)、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的耕地保护(1986—1997年)、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耕地保护(1998—2004年)、从经济快速发展过渡到平稳较快发展时期的耕地保护(2005年至今)四个阶段。在实践过程中,党和政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与时俱进,使耕地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耕地保护仍然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24.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财政经济遇到了特殊困难。长期战争的破坏与国民党溃逃前夕的疯狂洗劫,把本来就一穷二白的经济基础又折腾得百业凋敝,满目疮痍:工厂倒闭,商店歇业;农田荒芜,灾害泛滥;交通梗塞,贸易阻滞;财政艰难,赤字剧升;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到处是失业的人群,到处是逃难的灾民。帝国主义对我们封锁禁运;资产阶级断言共产党在经济上只能打零数,叫嚷要做一番较量;进步人士怀疑和担心共产党能否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人民群众欢呼革命战争胜利,渴望摆脱痛苦。 就在这样严重而复杂的情况下,旧社会遗留下的投机资本又乘机兴风作浪,投机倒把,囤积物资,哄抬物价,破坏金融,捣乱市场。1949年到1950年间一连掀起了四次全国性的物价暴涨风,使物价像脱缰的野马狂涨不止。全国13个大城市的批发物价指数,如以1948年12月为100,1949年1月则上升为153,4月为287,7月为1059,11月竟涨至5376,1950年2月又比1949年12月上涨了1倍。物价的恶性上涨,市场的剧烈波动,猛烈冲击着生产秩序,威胁着群众生活,使本已严峻的  相似文献   
25.
“农业要上去,干部要下去”是20世纪70年代曾经传遍中华大地的口号。它虽产生于“文化大革命”时期,但口号本身是无可厚非的。它对促进领导机关作风转  相似文献   
26.
建国初头几年,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为巩固新生政权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粮食保障,党和政府提倡和发动了农业增产竞赛运动,广大农民以很高的积极性投入,这对推动农业生产、促进粮食丰收等起了一定积极作用,具有一定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7.
唐正芒  徐娅 《湖湘论坛》2008,21(1):19-22
湘南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起义,它与"八七"会议有着密切联系。它既是"八七"会议的产物,又超越了"八七"会议的精神,也受到"八七"会议以来的"左"倾盲动主义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8.
陈云与困难时期的粮食进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正芒 《党史天地》2007,(10):22-23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左倾错误,在粮食上高估产、高征购加上办公共食堂放开肚皮吃饭的浪费,再加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粮荒很快威胁着中国。在严重困难时期,陈云力谏从国外进口粮食,为度过粮荒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9.
唐正芒 《党史博采》2007,(12):28-29
1960年是三年"大跃进"时期粮食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国家竭尽全力在全国范围内调剂粮食,甚至迫不得已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但饥饿、逃荒、浮肿病及人口的非正常死亡仍呈增加趋势。就在这个关口,陈云果断提出粮食进口的建议。这在当时是许多人不敢想的。因为中国自建国后每年都出口粮食,并早已宣布中国已解决了粮食问题,甚至说把全世界的人口都集中起来中国也能养活。那么陈云的建议提出后中央其他领导是何反应?结果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30.
抗战时期,大后方广大进步作家作为抗战的宣传鼓动者和灵魂的工程师,“握着新的笔杆,蘸着新的墨水”,为民族解放事业呕心沥血,创作了大量诓歌抗战的优秀作品,为推动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生命。然而他们自己却在国民党政治经济文化专制主义的三重压迫之下,长期苦熬于贫病交迫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如创作了《丰收》的年轻作家叶紫,因不遗余力奋发工作而积劳成疾,被迫回乡养病。病中的叶紫曾这样描写自己的贫困:“早上冒米看空桶,中午寻柴剩劫灰,讨厌偏逢天大雨,不能山后来青梅。”他贫病相侵,“犹力疾从事写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