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当前青少年生存和发展中某些悖论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和治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对各个社会群体的利益进行协调均衡,但当代青少年群体,无论是整体,还是强势或弱势部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的权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犯。因而,建设与治理和谐社会首要的问题就是要重视青少年的生存与发展的权益保护,提供经济保证,整合教育模式,加大教育投资,构建适合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2.
<正>1990年代,费孝通先生在对其经历的历史性大变革的反思中,首次提出要关注生态秩序、社会秩序之外的“心态秩序”。步入2022年,随着外部世界冲突的加剧以及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人类文明、经济格局、社会秩序都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在三大秩序中富有内核意义的心态秩序,  相似文献   
23.
当代中国正处于后发型的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国民的素质以及国民—青少年教育如何与之同步发展,这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都需要深入探讨的根本性问题。本文试图以系统思维的视角,对这一宏大问题,进行结构功能性的解读分析,希望能对事涉民族复兴大业的前景,给出一个本土化的思考与解答。  相似文献   
24.
在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民间组织的调查都显示:从普通民众到一般党员乃至党员干部的理想都发生了变化,“失落”现象相当普遍,许多人没有了精神追求,而津津乐道于物质生活与感性享受。对此,社会上有人大声疾呼,痛感世风日下,希望回归传统;更多的人则处之泰然,以为本该如此。如何认识这些现象?如何重建理想,在社会常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25.
"系统性思考"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置于"主体—主体间互动—互动过程"的思维框架内加以解读,从"人性—国民性—日常生活—实现过程"的多个视角来思考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问题。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需要在把握社会各群体的时代性特质和需求的基础上展开,比如,青少年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与发展实力的重要群体,更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对象和力量,了解当代青少年的特质与需求已成为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这样的思考或许能使我们对"为什么"和"怎么样"培育与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有更实在、更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26.
本文根据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初和2010年代法国专业机构对法国青年价值观四次调查结果从四个角度共十一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发现三十多年来法国青年的价值观在演进变迁中与成年人价值观呈现趋同趋势,但是由于性别、城乡、宗教信仰的差别,特别是家庭出身、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别,法国青年的不同群体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纵向比较的发现颇有价值,给人以启示.  相似文献   
27.
青年运动作为社会运动的组成部分,其主流在人类历史上显示了勃勃生气与创新活力。从系统论的视角看,青年运动与人—社会的发展关联互动,而人—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则决定着青年运动指向与运行方式。随着青年群体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社会地位变化,随着青年素质的持续提升,青年终将成为社会的主力军;而社会的"幼态化革命",将使人类"返老还童",进入"青年社会"。本文对青年运动结构要素及其演进态势分析与解读的尝试可能十分粗浅,但多少还是能为关注者提供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8.
60年代,当西方经济学家把家庭生育——养育孩子说成是一种经济行为时,由于其反传统的独特倾向,曾引起一系列激烈的争论。然而,40年后的今天,在日益讲究经济效益的中国社会,大多数人已经心平气和地、自发地接受了这一观点。不过,自发不等于自觉,接受不等于“理性把握”,笔者以为,从经济学角度“理性把握”家教投资,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层面: 一、从被动性的支付到主动性的投入 传统的观念认为,对孩子的养  相似文献   
29.
和谐文化建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季明认为,和谐文化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建设和谐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左亚文认为,和谐思维是和谐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是改革时代的哲学升华。和谐思维作为一个包含了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思维,但重在应用,重在管用,重在实践。柳菊兴认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并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和谐观。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中国传统和谐观。孙抱弘认为:我们当今要从不和谐走向和谐、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就应在生存现实与理性追求的接合部,通过全民的社会教育,提升国民的公共理性,构建相应的公共伦理和公共政策,从而营造有利于和谐文化孕育发展的人际氛围。李忠认为,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建立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而和谐社会的价值体系则以和谐精神为其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30.
一、未雨绸缪,瞻望青年研究新热潮 自70年代末迄今,对于青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热渐冷的过程;与此相应,青年研究的队伍亦由兴盛而萎缩。这,虽令人遗憾却仍属正常:因为70年代末青少年研究的热潮,主要是由于十年浩劫造成、积压了大量的青少年问题迫切需要解决而形成的,这一次的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主,而随着有关问题的消退、变化,于是就出现了上述的情况。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