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孙郁 《前线》2010,(7):65-65
<正>我没有见过萧乾,关于他的事情都是从书中看来的。因为工作的关系,偶然认识他的夫人文洁若,读过她的回忆文章,渐渐对萧乾这位逝去的作家有了兴趣。今年是萧乾百年诞辰,念及先生的诸种文字,瞬忽之间,似历历在目,饱经沧桑的先生的形影一点点清晰起来。  相似文献   
12.
老舍的不凡     
孙郁 《前线》2009,(6):53-53
年轻时第一次来北京,就见到舒乙先生.听过他讲的课。后来和舒乙先生熟了.常讨论老舍与北京的话题.发现并非一两句话才能说清楚。  相似文献   
13.
救救母语     
文章的题目是与吴清辉先生交谈时引起的。吴先生是化学家,浸会大学的校长。他说现在香港的大学,要多引进一点人文的东西,要建立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这个看法,台湾的作家陈映真先生也有。提出它来,显然带有一丝的忧虑。我听了也很是感慨。几年前在东京的时候,日本的学人也强调过此点,意思是在全球化中要保留一点个性。个性从哪里来呢?传统之中还是域外文明?夜间一个人呆在书房,想起这个话题,不由得兴奋起来,遂有了以下感悟。在香港,面临的是母语的恢复与创新问题。前些年香港的青年大多不太会说普通话,汉语的写作能力平平。一个华人,精通外…  相似文献   
14.
梦话     
孙郁 《前线》2004,(11)
有 人 送 来 一 盘 新 出 的 音 乐 带 , 播 放 了 多 时 ,没 太 听懂 。演唱 者 都 是 二十 八 九 岁 的新 锐 ,据 说 是 先 锋 派的 最 新代 表 ,听 不 懂 ,大 概 是 我 自 身 的 问 题 ,落 伍 于 时 代 ,跟 不 上潮 流 了 。后 来 问 一 位艺 术 家 ,艺 术 家 笑道 :听不 懂 就 对了 ,那 是 为 艺 术而 艺 术 的 。 接 着 又 是 一 番 道 理 :“只 有 为 艺 术 而 艺 术 时 ,才 是 真的 艺 术 。” 这我 就 糊 涂 了 。为 艺 术而 艺 术 是 个 老牌 的 存 在 了,不过 是 对 社 会 思 潮 的 一 种 反 动 ,因 为 看 不 上 实 用 化 的 表…  相似文献   
15.
看了几次相声晚会的录像,心里颇不舒服。演员有许多是熟悉的,技巧呢,却未见什么长进。整台晚会,好的本子不多,大多是皮毛之相。相声的滑坡,人们已议论多年了,我做北京日报文艺周刊的编辑时,还组织过几次讨论,专家、演员都有倾心之谈,那些发言,还在报上登过。但几年过去,情况还是那样,不仅本子平庸,演员亦不见多少有气象者。但不知为何,胡闹的渐多,贫嘴取代了幽默,做戏掩盖了真诚,晚会的人与事,可让人久久咀嚼者,很少很少。中国的有些行业是讲门派与师承的,京剧、相声似乎都是这样。师承大师是好的,以前人为师,终可以…  相似文献   
16.
各自的路     
孙郁 《前线》2006,(12)
韩小蕙有一本随笔集叫《在个性的天空下自言自语》,其中的跋语有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把握自己别躺下”。我是看过许多作家的自语的,韩小蕙大约是很焦虑的那一种。当今有人写作为了玩玩,或者因自娱而泼墨。但韩小蕙这样的作家,大约是因了寂寞而写作。她在书中总是写到自己的寂寞、恍惚、无奈。因为作者知道,在单一的、呆板的环境里,是没有鲜活的存在的。自己的生活,被无趣的东西充塞得过杂、过多了。韩小蕙还在书中说到了内心的苦楚,意思是,对已有的作品,一点也不满意。但自己也只能是走下去。其实很多的文人都对自己不满。鲁迅说自己…  相似文献   
17.
孙郁 《前线》2008,(9):51-51
博物馆学在我国才百年的历史。我孤陋寡闻,印象是有关的妙著还不多。建立博物馆学说,颇有挑战性的,没有杂学与专门的学识,大概是困难的吧!在我国博物馆学的背后,站立着一个挑战困难的拓荒者。那就是苏东海先生。  相似文献   
18.
雅俗之论     
燕山新话久住象牙塔的人,染有士风后,就不太喜欢谣俗一类的东西。至于通俗的文本就更不在话下了。章太炎晚年致钱玄同的信,就讽刺过梁启超的新闻体,认为古文的高贵被其破坏了,言外之意是文人士大夫之流,不必关心大众的传媒,恪守了书斋里的古文,也就延续了学术的命脉。章太炎是国学大师,自有其高雅的一面。但不幸的是,他的文章现在的人读得甚少,束之高阁。阳春白雪固然好,下里巴人却不太知道,那也是一个问题。关汉卿、马致远、曹雪芹、鲁迅等人就不是这样,他们有高深的学问,却偏偏去写百姓愿接受的文字,结果是雅俗共赏,皆大欢喜。从前施耐庵…  相似文献   
19.
热点与盲点     
洋人著书,写到中国人时,喜欢用“守旧”这样的词。看民国时译的书籍,此类话甚多,我至今还记得。现在好像变化了,外国人每来中国,又高唱中华民族乃日新月异的群落,唯新是趋。看看我们各大报刊上的广告:“新感觉”、“新思路”、“新新人类”的提法铺天盖地,仿佛越是新的,就越是好的。美国的一首新流行歌曲刚出现,中国青年就会唱了,昆曲、京剧则落得冷清的局面,谁说中国是“守旧”的呢?我去巴黎时,在大街上闲逛,几乎看不到新式的高楼,整个街区还是几百年前的样子。法国人是善于制造新思想的,可他们却生活在历史的记忆里。样子一点也不摩登。在…  相似文献   
20.
孙郁 《前线》2013,(1):80-80
关于乡土的文字实在太多。对乡土的描绘也各显不同。汪曾祺笔下的和沈从文的就不一样,孙犁也有别于刘绍棠,虽都在乡土的世界里漫游,笔端味道却迥然有异。我读晚明申涵光所著诗文,见其写燕赵大地人情世故,颇有雄放之豪爽,而到了孙犁这里,清寂又冷峻,刚烈之气被纤细生命体验所代替。同样言乡土民风,竞隔此之距,真乃认知不一,然读者所获印象,却得有斑斓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