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游民图谱     
孙郁 《海内与海外》2009,(11):64-64
游民的概念起于何时,不太清楚。近代以来关注于此的学者渐多,起初的阅读是从野史札记里进行,后来在小说和绘画里渐渐出现了。钱玄同最初在明末清初学人的著述里发现《思痛记》,推荐给知堂和胡适,遂有了游手之徒的破坏力的讨论。  相似文献   
42.
孙郁 《前线》2010,(4):52-52
<正>我知道日本的左翼文化,是因了小林多喜二的名字。他的译本在中国有多部,名气很大。另外还有上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的论战。从日本留学归国者的文字,曾搅动了文坛。日本的左翼文化,对中国颇有影响。郭沫若、郁达夫、田汉、胡风等人,都是通过日本学到了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小林多喜二的成绩、《播种人》杂志的辐  相似文献   
43.
李鸿章旧影     
孙郁 《前线》2009,(1):60-60
自从洋人敲开古中华的大门,在国人记忆里,耻辱痕迹遍地,可记片断多难堪。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就让人一言难尽,如今思之,不禁为其隐痛不已。 过去国人只是从自身视角看李氏的一生风云,史家的情感多少渗透在价值笔法里。其间也不免民族主义的成分渐多。但洋人怎样看这个历史人物,他们笔下李氏的形象如何.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44.
时下的报刊,谈及京派与京味儿时,大约有两种态度.一是浓浓的怀旧感,觉得民国文人,在古京城创造了两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于是"新京派"的说法,渐渐抬头了.二是一种帝京的自大感.每每以京派自居,傲视群雄,那态度就难免做作了.京派与京味儿,是个历史的概念,与今天人们的理解,已有了距离.  相似文献   
45.
孙郁 《前线》2005,(12)
历史是不断前进的。新的代替旧的,乃时间之流涌动的结果,谁也阻挡不了。但淘汰旧迹的同时,也难免会丧失一些技艺,譬如书法。  相似文献   
46.
孙郁 《海内与海外》2011,(11):39-39
北京西城的美,我们在明清文人的笔下就看过。因为在皇城边上,古风下的街市都有点神异的样子。不过在胡同内外的市井,也有另一番景致,与黄权文化有别的是那些忽明忽暗的精神。  相似文献   
47.
刘震云其文     
孙郁 《前线》2013,(4):93-93
我做记者的时候,看到刘震云写的短篇小说《新闻》,颇为惊讶,好似写的就是记者圈子里的故事,只不过真名被隐去罢了。那时候我还没有见到过他,对其风采了解甚少。有一次召开王蒙小说的研讨会,他来了,出语惊人,对人、对文,了如指掌,话语也恰到好处。那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颇能解析人的心态的人。文学常常要涉及人性的隐秘,小说家在自己的世界里谈龙画虎,有一种尺度的,虽然每个人都不一样。刘震云写小说,以故事的平凡引人人胜。他在曲折与缠绕里写复杂的世间,用的是写实的笔法,气质里有古典的精神在。他的小说,让人思考人生的价值,常能看到智性之光对世俗的照耀,使其有了一种哲学的力量。小说家读人要深,他们能够在作品里天马行空,必有智慧的支撑。  相似文献   
48.
49.
孙郁 《海内与海外》2008,(11):46-49
司马迁写人物的风格,对后人的影响实在是大的。直到民国,文人写人记事,还不能摆脱他的余荫。自从胡适提倡新式的传记文学以来,文风渐变,洋人的思维方式开始渗透到文坛,现代意义上的写作挤占了书写的空间。不过就格局来说,旧式的笔记小品的威力依然很大,文人记载旧事,还是喜欢用司马迁的笔法。记得读过民国期间出版的现代名人小传集,名字忘记了,有蔡元培、吴稚晖、胡适、鲁迅等人的小传,新的思路里还有很浓的史记的笔锋,旧文人气还是明显的。那是没有办法的,这就是传统。  相似文献   
50.
孙郁 《北京观察》2000,(10):18-20
人活在世间,总有遗憾。作为学者,这种遗憾尤其明显。回首往事,你会发现走了那么多的弯路,并感叹所花精力与所获成就太不成比例。因此,我不大愿意算总账,只希望解决一个个的具体问题。不谈具体学问,就“读者”及“时间”而言,我受孔夫子和鲁迅的影响甚深。不敢自认私淑弟子,也不想承继什么曲里拐弯的“学统”,只是小时候半懂不懂记下来的话,长大了越琢磨越有道理,颇有“终生受用”的意味。面对“生而有涯而知无涯”这一永恒的矛盾,我的策略来自鲁迅的《过客》。不管前面是坟场,还是鲜花,既然“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那我就只好往前走。但愿有一天,我能对自己的研究方向与学术成果充满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