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40篇
中国政治   14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想起路遥     
孙郁 《前线》2011,(4):54-54
我在一些文学刊物上,常能读到人们关于路遥的评论,心想,这个早逝的作家还被人惦记.一定是有深的缘由的。  相似文献   
62.
孙郁 《北京观察》2005,(8):37-39
我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血与火体味最缺乏的.读上几代人的著述,遇到炮火的描写,也觉出了其中的苦状,惨烈的情形深刻于心,久久不能忘记.  相似文献   
63.
民国的人与事,有许多在今天都不可思议。我有时翻阅彼时的报刊,见读书人的种种文字,心甚向往,觉得今人已不复有那时的冲荡了。中国的历史,六朝与唐宋时的士人有几分傲骨,给时光留下了诸多亮色,后来的读书人就难见那样的气象了。唯有民国初年前后,风气大变,狂士辈出,遗绪一直延续多年。  相似文献   
64.
我们现在确实需要一些超功利的、潜心思考问题的人。只有走入一种纯粹的精神静观,方能抽象出新的,现代的理念。  相似文献   
65.
孙郁 《前线》2009,(9):58-58
北京的西城区是出诗人的。当年启功与张中行曾在后海对诗,谈论古今诗趣,如今都成了神往不已的故事。我的友人中写诗的很多,大多住在西城区。我也在西城区工作 十余年,对此地的今昔之变只是觉得,却不能言得。看到诗人的作品和心得,才知道自己的感触也很微薄,不及那些漂亮诗句的幽深,也无心绪的涟漪。西城区可写的东西真多,更深的题材还有待于展示出来。仅历史人物就颇可一谈,鲁迅、梅兰芳、李大钊、程砚秋等是说不完的话题。还有诸多的遗产地:北海、什刹海、历代帝王庙、白塔寺……新时代的代表者有金融街、平安大道、新街口等,真是一时说不全名字的。诗人于此会大发诗兴.画家也能找到对象,至于小说家者流.说不定于此有回肠荡气之咏,见古人而落泪.思今世而慨然吧。  相似文献   
66.
延伸的文学     
孙郁 《北京观察》2003,(11):34-35
有一段时间,也就是经济刚起飞的时候,一种理论流行了:我们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文学。这个看法曾使许多热爱文学的人颇感沮丧,而现实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个咒语的应验。不过这里的关于文学的概念,似乎与先前的流行概念有别。它指的是纯文学,好像并不包括消费艺术,比如通俗、艳情小说等等。在城市化与工业化膨胀的时代,听不到作家的声音也许是自然的,因为它提供不了粮食和住所。这使我想起托洛茨基的一段话,大意这样:在剧变的时代,文学有时是无用的。鲁迅后来受此启发,在一次讲演中叹道:“一首诗吓不走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自然也有人以为文学革命是有伟力的,但我个人总觉得怀疑,文学总是一种余裕的产物,可以表示一民族的文化,倒是真  相似文献   
67.
刘庆邦:在温情与冷意之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郁 《北京观察》2004,(5):24-25
我和刘庆邦先生不太熟,只是在会上见过几面.他给我的印象是内倾,寡言少语,有点江南人的文弱,一点不像是河南人.八十年代,在一本什么杂志上看到评论他的文章,这才注意到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68.
张中行先生生前谈五四时期的人物,独没有将鲁迅放到研究的视野里。他讲了许多大人物,却放过了鲁夫子。我问他为何如此。他说,不太好谈。讲胡适、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都容易,而说起鲁迅则是大难的。为什么呢?他的思想深,精神阔大,语言婉转多致。一般人与他的距离,总还是太大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