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3篇
法律   177篇
中国共产党   275篇
中国政治   261篇
政治理论   92篇
综合类   1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9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大力推进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它具有长期执政合法性的根据。若它不能永葆其先进性,就会为人民所抛弃,当然也就失去了长期执政的资格,更谈不上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所以,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现中国梦之魂。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AQP9基因表达及其与水牛颗粒细胞凋亡的关系,初步阐明它在水牛卵泡闭锁中的作用,首先分析了不同闭锁程度水牛卵泡颗粒细胞中AQP9基因和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通过构建颗粒细胞凋亡模型、过表达AQP9基因的方法分析了它对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PKC通路与AQP9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添加PKC抑制剂处...  相似文献   
43.
婆罗多的《舞论》是印度古代著名的梵语文艺理论著作。它不仅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梵语文学与艺术理论的建构,也对一些重要的印度古代传统艺术如婆罗多舞、卡塔卡利舞和库迪亚旦剧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与中国的昆曲一道,库迪亚旦剧于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库迪亚旦剧也是深受《舞论》影响的南印度喀拉拉邦的地方传统戏剧,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为了适合本土观众的欣赏情趣,大量吸纳了当地文化要素,从而为自己的长期流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舞论》对其剧场建造、戏剧表演类型、戏剧人物塑造、形体与语言表演、舞蹈和音乐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积极的理论影响。库迪亚旦剧的表演至少涉及《舞论》提及的10种戏剧中的4种。库迪亚旦剧遵循《舞论》所规定的面部神态表演论、眼神表演论、手势论和步伐表演论等。《舞论》强调戏剧表演与舞蹈表演、音乐表演的三位一体,这一点在库迪亚旦剧中也有体现。库迪亚旦剧运用源自《舞论》音阶论和调式论的21种拉格和10种节奏类型。由于喀拉拉邦处在南印度达罗毗茶文化区,《舞论》基本原理和表演规范对库迪亚旦剧的影响,是后者的一种选择性或变异性接受。例如,库迪亚旦剧的服饰、化装与舞台布景,遵循与《舞论》所载区别极大的一种模式。  相似文献   
44.
论冷战后印度的“东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冷战后,印度全方位的东向政策引人注目.东向政策的成功与冷战后世界局势变化和印度国际地位上升有关,也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政治经济战略考量上存在一些接近之处有关.但印度的国内问题和印巴危机、印度的大国构想与东南亚国家"平衡外交"策略的冲突、中美日等亚太大国在东南亚的竞争等因素都使"东向政策"的发展受到制约.  相似文献   
45.
在两种文化接触的过程中, 由于物态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物态文化发展较高的 一方在文化的其他几个层面上也可以取得优势地位, 形成所谓的“文化霸权” 。赛义德据此认为西 方的文化霸权将对东方文化造成极大冲击, 使其母语流失, 文化贬值, 价值观念崩溃。其实不然, 每 种文化都是与特定的地域与人群联系在一起的, 文化的强、弱势之分也只有在不同文化相交接的边 缘地带才体现出来, 越接近文化的中心地带, 这种文化的传承力表现得越强大:在文化交流的过程 中, 被输入方的文化并非被动地被全盘改造, 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有力地消解输入文化, 并重 构自己。  相似文献   
46.
社区认同是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重视的问题,这涉及到农民对社区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对社区的舆论监督、道德教育、社会风气都有重要作用。当前,因生产方式的变化、国家农村基层治理的转型、农村记忆和农村文化的衰落使得农村社区认同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通过改善民生、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畅通社会管理渠道,激发社区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的公共责任、义务意识,重视文化纽带作用、加强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等途径重构农村社区认同。  相似文献   
47.
我国的大调解是一种"稳-维稳"的模式:以"稳定"为目标,以"维稳"为手段的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它是首先在基层实践中出现,然后由中央向全国进行推广的一种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大调解以多种力量参与、灵活多样的方式满足了解决社会转型期矛盾深刻而复杂的要求,有其产生的必然性。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大调解只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维稳模式,中国最根本的维稳出路还在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8.
文化与国际信任——基于东亚信任形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信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两大路径提供了信任生成和变化的不同解释,但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国际信任的文化理论解释.文化与国际信任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议题,即作为影响因素和背景的文化如何影响信任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作为文化变量和理论的信任的特性是什么.借鉴中国社会心理学关于文化信任的研究,本文提供0种国际信任的文化模式,探讨同质性、关系基础和关系交往三种影响变量如何产生身份性信任和交往性信任.冷战后中日和中国—东盟国际信任的生成过程表明,国际信任的形成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选择过程.其中,由于关系基础未得以改善,中日始终受困于先赋性不信任,而中国—东盟之间的国际信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倾向于特殊信任而非普遍信任.文化与国际信任研究揭示的是国际信任的社会逻辑,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中国对外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9.
作为法现象之一的刑罚,随着社会的进化而进化。刑罚的进化史可划分为复仇时代、威吓时代、等价时代、矫正时代、折衷时代五个阶段。刑罚进化的规律是,刑罚体系的中心由死刑、肉刑转向自由刑、非监禁刑,刑罚由繁到简,由严酷到缓和,由剥夺到保障,由注重已然转向注重未然。刑罚进化的历程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脚步是相一致的,是人类理性战胜非理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50.
一位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青年男子,呕心沥血创办了一所希望小学;一位端庄秀丽、家境富裕的妙龄女子,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十多年来,二人相厮相守,相濡以沫,谱写了一出感天动地的旷世奇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