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8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2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理论的精髓”,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什么;“路线的灵魂”,是指在思想路线的诸内容中,哪个因素是其灵魂?回答上述问题,便是本文的任务。  相似文献   
32.
建议开展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兼论划清两条对立的思想路线□崔自铎一、我国现代史上的三次思想大解放历史昭示:在我国每次重大的历史转折关头,都伴随一次深刻的思想大解放。从我国现代史说,它经历过三次大的思想解放。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是“五四”运动。它发生在我...  相似文献   
33.
人的现代化三题崔自铎人的现代化,是当代人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本文仅就其中三个问题谈一些看法。1、人的现代化问题的实质人的现代化,主要是指主体的现代化。而主体的现代化,不过是依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主体素质提出的要求。所以,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4.
论及列宁的认识论思想,要绕开《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本书,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本书比较集中地表达了列宁的认识论思想。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列宁的认识论思想是怎样体现的,《唯批》的主线是什么?它有没有一个认识论的体系(或框架)?本文仅就这些问题谈点看法,和同志们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35.
一些西方学者,对于反映论有种种说法。有人认为反映论是“颇倒了的柏拉图主义”;有人认为反映论不过是“照像理论”;有人则认为反映论,只能是“消极反映”论,如此等等。总之,人们对反映论提出了诘难。并通过混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与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之间的界限,而对后者加以嘲笑,贬低。这就迫使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些有关认识论和认识论史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36.
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界限,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意识形态问题,而且是个现实问题、实践问题。能否划清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界限,不仅关系到人们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而且关系到实践方式、行为方式,因此它直接关系到能否运用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改造自己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问题。具体说,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认真划清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界限。(一)划清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界限的…  相似文献   
37.
哲学研究对象 ,一直是哲学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 ,但始终没有定论 ,也不可能立即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但这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带有时代性的课题。问题的意义在于 ,弄清它 ,对于探讨和确立当代哲学新形态具有关键作用。一、对一些哲学研究对象观的评述由于问题的极端复杂 ,在看待和处理哲学研究对象问题上 ,出现观点不一致 ,这是自然的。在哲学研究对象问题上 ,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看法 ,主要有如下一些 :第一种看法为 :哲学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其普遍规律。第二种看法为 :哲学研究对象是“纯粹思想领域”。第三种看法为 :哲学研究对…  相似文献   
38.
崔自铎 《理论前沿》2006,(24):13-14
本文对“以人为本”的内涵、本质、针对性和歪曲形式,对“以人为本”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关系,对“以人为本”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对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39.
保持优势再攀高峰———为《理论前沿》入选全国百种重点期刊而作□崔自铎我是《理论前沿》的热心读者。这本刊物是我所喜爱的全国有限的几种期刊之一。我为它入选全国百种重点期刊,同时列入全国“学术理论”类第八位,而由衷地高兴,并表示祝贺。《理论前沿》之所以能在...  相似文献   
40.
党的十五大明确地提出了邓小平理论,并把它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同时,又对它进行了科学的历史定位,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定位的根据何在?如何把握这些根据的内涵呢?本文仅就上述问题作出简要分析,以此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