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行政决策法治化是行政决策体现多数人意志、保障和实现多数人利益并使之规范化的过程,是现代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也不例外.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虽然取得一定进步,但与现代法治要求仍不相适应,且面临诸多困境.所以,我国行政决策法治化必须在公众参与、程序规范、监督有力和责任明晰等方面寻求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范围内,行政法治化进程首先发轫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行政法治化观念、制度与实践,相比而言,我国的行政法治化进程起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在仍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本文以中国特色为视角,具体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法治化进程在缘起、理念、制度、执行以及进一步推进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折射出的成功与不足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推进行政法治化不断走向深入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具有重要作用,它是行政立法的思想先导、行政执法的思想基础、行政司法的思想保障。离开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指导,片面地从具体制度和规范入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实践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离不开对故意犯罪过程中阶段划分和停止原因的分析。本文通过对阶段划分和停止原因的分析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试对我国目前理论与实践中关于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进行重新界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针对不同停止形态的故意犯罪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刑事处罚原则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提到“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时进一步指出要“加强行政问责制”建设,这一提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问责制尽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但无论从具体实践的广度还是从理论研讨的热度来看,它都已经成为人们审视和评价我国现代责任政府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行政问责经历了一个从权力问责到制度问责、再由制度问责趋向法治问责即问责法治化的过程。问责法治化不等于问责制度化,问责制度化是问责法治化的一种表象。我国行政问责法治化对推进法治国家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加强公民权利保障和完善反腐倡廉机制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行政问责法治化的基本理念应包括公众参与、规范统一、程序公正、权责一致、救济有力五个方面,其中公众参与理念是核心。  相似文献   
17.
城市管理法治化是法治国家建设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公众权益和公民权利不断实现和保障的城市管理过程。近年来,南京市在推动城市管理理念、体制、制度和行为等法治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创新,取得了很多成功经验,同时也存在有待改进和深化之处。为了更好地适应法治化进程,南京城市管理应在法治理念、治理结构、强化监督、严格责任等方面不断推进以取得更大突破。  相似文献   
18.
行政问责法治化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中央到地方在行政问责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初步的实践,使行政问责经历了这样-个发展历程:从权力问责发展到制度问责,再由制度问责趋向于法治问责.  相似文献   
19.
行政复议制度作用的发挥离不开行政复议公信力的提升。影响行政复议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的知情权、选择权、救济权和行政复议机关的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执行力等。要提升我国行政复议公信力,就必须树立以公平正义、公开透明、程序正当、便民利民为基础的行政复议理念。同时,建立相对独立统一的行政复议机关、专业化专职化的行政复议队伍、规范化司法化的行政复议程序以及有利于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一次提出要“推进依法行政”,这是新时期对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近几年来,我国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很不完善。为此,既要清醒地认识到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性,又要准确把握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