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掌握社会思潮的传播特点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社会思潮复杂多变,但其传播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点。社会思潮传播主要有"水流式""寄生式"和"裂变式"等方式。"水流式"具有由高到低、厚积薄发、有缓有急的特点;"寄生式"具有搭便车、偷天换日、互利共生的特点;"裂变式"具有由一到多、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特点。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充分认识三种传播方式的特点,并分别采取与之相对应的引导和掌控策略。  相似文献   
12.
张学亮 《青年论坛》2004,(4):128-130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随着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定时期内,职务犯罪将表现得更加复杂、严重和突出,而治理和预防新形势下的职务犯罪,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刑事法律规范和预防工作的专门立法,深化相关的体制改革,运用健全的权力监督机制和刑罚的预防功能等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全面加以防范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农民法律意识现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学亮 《求实》2004,(2):89-91
当前 ,我国农民的法律意识突出表现为轻法意识、畏法意识、无讼意识、伦理意识、清官意识等。产生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法律自身的问题 ,也有历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还有法律运行状况及社会控制层面的原因。因此 ,应多渠道培育农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从而实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的法治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开国上将韦国清(1913.9.2-1989.6.14)自15岁起便参加革命,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经过无数次炮火的洗礼,他由战士成长为一名共和国的将军。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在重庆的建立,对于宣传重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直辖以来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升重庆在全国乃至海外的知名度,构建和谐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基地对重庆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深入实地对当前基地建设和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以期对今后基地功能的全面充分发挥尽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乡村法治建设的路径依赖与范式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法治化首先是中国乡村的法治化,然而,近年来乡村法治建设并不尽如人意。对乡村地方性知识的文化偏见,对法律制度的简单移植,以及缺乏文化传统、价值理念的支撑,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特有的路径依赖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法治建设进程。因此,当代中国乡村法治构建必须进行范式转换,走一条社会演进与政府推动相结合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高校学生申诉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及时消弭争议、救济权利。本文从适用范围、机构设置、申诉效力、申诉程序等方面,比较分析了海峡两岸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异同,并提出了完善内地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冲突与整合:乡土社会视野下的法律信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离不开广大乡村地区的法制现代化。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乡村日常生活中,人情、道德、习俗等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合理地整合、消解这些信仰冲突,对培植村民的法律信仰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学亮  孙新国 《唯实》2005,(7):49-52
乡村社区的风俗、情理等民间法的普遍存在是转型期乡村社会的客观现实。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建构,无法撇开民间法来谈论乡村的法治建设。基于此,处理好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关系便成为构建乡村社会法治秩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职务犯罪的法律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学亮 《前沿》2004,(8):149-152
在法理上 ,职务犯罪具有渎职性、隐蔽性、危害严重性以及连带性等特点。其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公共权力与人性的局限 ,也有宏观的社会背景的影响 ;既有现行的制度上的偏差 ,还有行为人自身素质方面的原因。因此 ,必须多渠道预防和控制职务犯罪的发生和蔓延 ,具体地 ,应通过道德控制、社会控制以及司法控制等多元化途径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