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261篇
中国政治   2篇
政治理论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鲁迅曾以清人何瓦琴的这句联句书赠瞿秋白。由此可见 ,鲁迅其时已将瞿秋白引为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朋友和同志。他们之间的友谊 ,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精神遗产。鲁迅给瞿秋白回信 ,首以“敬爱的 J.K.同志”相称193 1年 1月 ,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后 ,瞿秋白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 ,而此时 ,他的肺病又不时发作 ,为此 ,中央批准他在上海养病。这时的心情 ,用他自己在《多余的话》中所表露的言语来说 ,是庆幸自己“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而终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我所愿意干的俄国文学的研…  相似文献   
212.
今年是瞿秋白的百年诞辰,我们纪念这位已然逝去的一代英杰,深深惋惜他的生命竟是如此的短暂,1935年6月,他在福建长汀中山公园就义时,只有36岁.他是五四时代的革命青年,为呼唤新时代的到来,曾编辑《新社会》,后又为《晨报》特派记者,派往莫斯科,并缘此而走上马克思主义者的求索之路.回国后,他又为中国共产党主编了很多报刊.他青春年华的精力、智慧和才气都无私地奉献于此,这些报刊是他光辉绚丽人生的最具典型的实证.  相似文献   
213.
正1918年8月15日,青年毛泽东为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的事,由长沙乘火车来到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家门的长途之旅。他没有去法国,而选择留在北京。10月,经恩师杨昌济的介绍,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为书记。一直以来,关于青年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的任职多说是图书馆助理员,这似已成定论。据1920年《国立北京大学职员录》,北大没有图书馆助  相似文献   
214.
1919年,五四运动汹涌澎湃,正值不惑之年的陈独秀意气风发,是领导这场历史拐点运动的"总司令";十年之后的1929年,已知"天命"的他,却早已被排斥于中共中央领导层之外,隐居于上海的一条里弄里,进而由于性情与观点的激进与执着,被自己亲自领导创建的组织开除。而这一年,他究竟经历了什么?又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215.
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有意修正赫尔利对华政策的错误,特别派出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作为回应,中共派出周恩来全权代表。自1946年1月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和马歇尔有了一段共事的经历。"三人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与马歇尔初识  相似文献   
216.
张家康 《湘潮》2013,(3):33-36
皖南事变后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走向紧张与对抗,但随之而来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国共两党党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意缓和两党关系。蒋介石提出面晤毛泽东的意愿,而毛泽东也以真切的心情,积极地予以回应。虽然这次毛蒋会晤因故最终没有实现,但却为1945年的重庆谈判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217.
瞿秋白在其绝命之作《多余的话》中写道:“我第二次回国是1930年8月中旬,到1931年1月7日,我就离开了中央政治领导机关,这期间只有半年不到的时间。可是这半年对于我几乎比五十年还长!人的精力已经像完全用尽了似的,我告了长假休养医病——事实上从此脱离了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218.
张家康 《党史文苑》2013,(17):35-39
1944年9月,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来到中国,后又任驻华大使。他在执行美国对华政策的过程中,出尔反尔,轻诺寡信,以至发展到和蒋介石一唱一和,公开地扶蒋反共,担当起卑劣的双簧角色。  相似文献   
219.
1918年10月,青年毛泽东经恩师杨昌济介绍,被安排到北京大学图书馆新闻纸阅览室任书记,直至次年3月,因母亲病重而离职归湘。在北京大学不到半年的时光,他读了很多的书刊,接触了很多的人和事,这个过程和影响,一直深植于他记忆之中,成为他人生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20.
正陈独秀长毛泽东14岁,两人出生环境不一样,所受家教不同,秉性各异。陈独秀不满两周岁的时候,父亲便被瘟疫夺去生命。母亲对他的个性影响极大,她对儿子的唯一要求是"考科举,起码也要中个举人,替父亲争气"。母亲虽没读过什么书,却比较开明,从不拿"忠孝节义"的道德说教来束缚自己的孩子。陈独秀评价自己的母亲很能干,本质上又是个老好人。他说:"有人称赞我嫉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