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8篇
法律   74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伟大实践而成功走出的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遵循法治规律、通向良法善治的法治现代化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法治建设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成果。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是法治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也是21世纪人类法治文明的康庄大道。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的战略定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总体布局,发展目标是建设良法善治的法治中国,路径选择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面向未来,我们将以建设法治强国为目标、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为蓝图、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要务、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基石、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动能、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引领,不断拓展中国式法治现代化新道路,推进中华法治文明新发展,创造人类法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42.
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精髓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这就是“新起点”、“总目标”、“总路线”。新起点:以四中全会为标志,中国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站在了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路线: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总目标是贯穿《决定》全篇的主线,是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总路线是贯穿《决定》全篇的红线,保证法治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4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律机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本文基于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的理解,对法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机理和机制性作用的认识,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10种法律机制,即构筑民主与共和的机制,尊重和保障权利和人权的机制,激发活力和创造的机制,公正合理协调利益的机制,重建确保社会信用的机制,维护生态平衡、天人和谐的机制,保证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的机制,反腐倡廉、守护认同的机制,定分止争、化解纠纷的机制,建构和谐世界的机制。  相似文献   
44.
后现代方法与法学研究范式的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解题我们一直以为,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后现代主义之所以能很快引起世界瞩目,并逐渐成为声势浩大的世界性的泛文化思潮,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从一个大众性话题转化成一个人文科学领域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研究论题,其主要原因并不在于其声势浩大,而在于其提供了一系列新颖的思维方法,一场学术范式和思维理论范式上的方法性哥白尼式革命。美国学者波林·罗斯诺指出:"后现代主义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出现,不仅仅标志着另一种新颖的学术范式的诞生,更确切地说,一场崭新的全然不同的文化运动正在对我们如何体验和解释周围世界的问题进行广泛的重新思考。"因而本文后现代方法从指称意义上讲不是指时间性、操作程度上可视的手段与方法——现代方法之后的具体有形的方法,而是一种哲学视角的方法论意义上的表征,一种新颖独特的方法模式,一种价值,一种精神体系,因为从原初意义上讲,后现代主义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一套价值模式,一种"重新发现能够给人类存在赋予意义的合  相似文献   
45.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展现了对法律本质的揭示、对法治规律的阐明、对法学真理的追求.正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其科学的理论思维将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和中华传统法律文化扎根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沃土上,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供了正确认识和精辟阐释,而且为人类法治文明发展前程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它所蕴含的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46.
从本期开始 ,《法制与社会发展》将成为中国理论法学的专业学术期刊。作为本刊的主编 ,仅以下面的文字作为主编按语和寄语。九年前 ,《法制与社会发展》犹如学术期刊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葩破土而生。九年间 ,在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良好环境中 ,在法学界、法律界的精心呵护下 ,这朵新葩茁壮成长 ,绽放光彩。如今 ,《法制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学术界公认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核心期刊。本刊刊载的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性文摘刊物大量转载、摘要或复印 ,亦经常…  相似文献   
47.
市场经济与法制建设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市场经济是法制(法治)经济”正为国人所认同。然而其中的道理尚待揭示和普及。作者从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比较中论述了市场经济必然是、也必须是法制(法治)经济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指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就是经济法制化的过程,并阐述了法制在市场经济中的保障(护航)作用、引导(引航)作用和服务作用,同时就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法律体系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48.
诉讼社会是社会转型和法治现代化的必经阶段,随着经济市场化和快速融入全球化,中国已经进入诉讼社会。诉讼社会具有彰显公民理性和社会文明,彰显现代司法价值和公信,彰显法律与司法的公正性与确定性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表征。在当下中国,诉讼社会在表征法律与社会现代性的同时,也存在司法机制扭曲、司法尊严和权威严重削弱、司法地方化倾向加剧、司法行政化日益严重、司法公信力缺失等现代性问题。随着中国司法现代化和法治中国建设的推进,这些问题必将在司法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得到消解。  相似文献   
4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是党的二十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关键时期提出的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对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是,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良法善治新期待,面对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战略,法治体系内部的短板和不足仍然存在,外部的作用和效能弱于预期。二十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可谓有的放矢、精准决策、意义重大。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坚持正确方向、遵循科学规律、强化系统思维,在更高起点、更高水平上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建设,加快社会规范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0.
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探索出的新经验、创新发展的新理论、形成完善的新方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十四亿人口大国的领导党和执政党,既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也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把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起来。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依规治党深入党心,依法治国才能深入民心。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统筹推进、一体建设,不断提高党依规治党、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水平。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阐释依规治党的概念及其核心要义的基础上,集中论述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有机统一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