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7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李光炎 《当代广西》2004,(20):10-10
今天,中国共产党要巩固执政地位靠什么?归根到底,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改善人民的生活”,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为此,当前关键是解决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32.
李光炎 《当代广西》2004,(18):27-27
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思想、理论,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从现实和国情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提出来的。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重大飞跃。抉择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重要关口,一是GDP总量超过11万亿元人民币,二  相似文献   
33.
早在2000年5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就谈到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党组织的问题,他说:“在非公有制企业开展党建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各级党委特别是主要领导同志的思想认识要跟上客观形势的发展,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  相似文献   
34.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矛盾"、"斗争"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当时不能讲"竞争","中庸之道"受到批判。在今天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有必要对竞争与协调、矛盾与平衡、偏激与中庸等关系重新研究、重新认识。建国50多年来,关于竞争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五个阶段;"竞争"有必要重新下定义;竞争具有两面性。竞争与协调是对立统一关系;协调在竞争中有积极的作用。"中庸"是一种思想,既无贬义,又无褒义;协调的思想根源在于中庸之道;领导者应从中庸思想中得到启迪;"矛盾",可以表达为逻辑概念和哲学概念。过去,矛盾理论被泛化、被曲解、被政治化;矛盾诸方面的斗争性被绝对化,而同一性被淡化了;矛盾的斗争性与同一性同时存在,巧妙运用,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时代要求协调和"双赢";中国需要协调和"双赢";领导者在协调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35.
要从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充分认识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艰巨任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经济发展、抓新房规划、抓教育文化;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防止“刮风”和片面性,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6.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的决策者就是政策研究者。决策者与研究政策者合二而一,当今已经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弊病。在现代社会,即使一个知识渊博、很有才干的人物,也不可能具备决策所需要的全部知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要求决策者的“断”,与研究者的“谋”,逐步一分为二。其优越性在于,可使政策研究者具有自身独立性,可以对施行的政策进行多种因素的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还可以对政策的执行情况更全面、更  相似文献   
37.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集中研究了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并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这一《决定》,系统地总结了农村改革2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明确地提出了从现在起到2010年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方针...  相似文献   
38.
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纪念大会上告诫全党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就有“能力不足”的危险。这种能力不足,包括如何领导好创新社会管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9.
县乡领导如何找准工作的“拉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四个一号文件,这四个一号文件的贯彻执行,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确实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