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法律   1篇
中国政治   12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根据刑事证据在犯罪现场重建中的作用,我们可将证据分为顺序性证据、方向性证据、行为性证据、权属性证据.与犯罪行为有关的证据在形成之后,由于行为因素、自然因素、现场处置因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发生改变、移位、模糊或消失.在运用证据进行现场重建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对重建证据的影响,以保证犯罪现场重建所得结论的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2.
警务危机谈判在各类对峙案件处置过程中,能够建立起警方与高危人群之间对话的桥梁,缓和紧张局面,协助解决危机。警务谈判体系的构建包括对谈判原则的把握、谈判场景分类的确定,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场景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实施不同的工作内容,以达到有的放矢、精确处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李蕤 《犯罪研究》2010,(6):51-56
现阶段黑恶势力犯罪呈现形式更新快、滋生周期短,软暴力倾向明显、利益攫取领域蔓延、政治领域渗透加剧、多种犯罪合流、由弱转黑现象凸显等特点,与此同时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同、法律规定的粗放、保护伞的存在、机制的不完善等原因导致打黑除恶工作中存在多重障碍。立法先行是打黑的必要前提,各部门形成联动、工作机制的完善、情报信息的获取等是打黑除恶工作持续深入的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4.
刑诉法修正案对"技术侦查"进行了明确规定,对于现阶段侦查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在侦查工作中的反映。技术侦查使用不慎易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完善细节规制对其合法运用尤显重要,应考虑以重罪且必要为适用原则、以慎批为核心的启动模式、以期限为制约的谨慎使用、以救济为底线的权利保障,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技术侦查应有之效。  相似文献   
15.
做好群众工作是新时期刑侦工作的必然要求。现阶段侵财案件发案量大、破案率低的现状直接影响到群众的满意度,涉警负面舆情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群众的信任度,传统思维变迁与社会责任感褪色使群众的主观支持力度减弱,部分侦查人员思想认识偏差致使工作不到位难以开展群众工作,鉴定、破案、追赃减损成为易引发群众不满的矛盾点。刑侦部门应以"三理念"、"三结合"、"三建设"为着力点深化社会矛盾化解体系建设,实现传统群众工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海量信息的采集机制和智能机器的筛选分析,让国境线和隐私权逐渐模糊。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对国家安全产生现实威胁、极易引发刑案不稳定因素、易成为个体私欲利用工具、引发民众恐惧影响公信力;大数据时代信息泄露的渠道多元化,包括特定行业的不法行为、私家侦探的行业行为、人肉搜索的公众行为、电子商务等网络行为、网络黑客等技术行为;现阶段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犯罪侦查的主要策略在于环节侧重维度、法律应用维度和防范认知维度的综合。  相似文献   
17.
李蕤  周晓 《公安教育》2023,(4):57-60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公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立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公安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忠诚教育为核心内容,打造具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社会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18.
论个人悬赏缉凶与刑事侦查权的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悬赏通告是法律赋予公安机关侦破刑事案件的侦查手段之一,个人悬赏缉凶行为有侵犯侦查权的嫌疑,易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实践中应增强公安机关的公力救济,完善悬赏制度。  相似文献   
19.
系列杀人案件侦查的多维思考与突破口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列杀人案件社会危害性强,对群众安全意识影响大,是侦查实践打击的重点。侦破此类案件的思路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对案件受害者的研究、对作案心理的分析、横向案件信息比较、顺向思维以预防新的案件发生;并在此分析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案件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并案侦查是侦破系列杀人案件的总体思路,在此过程中,侦查人员应有效运用行为证据,建立对犯罪行为、犯罪现场、受害者之间联系的认识,揭露、证实犯罪,完成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